福建道航法师是当代福建佛教界颇具影响力的僧伽代表,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朴实的修行风格和慈悲的济世情怀,在信众中广受尊敬,法师出生于闽南一个佛教氛围浓厚的家庭,自幼耳濡目染佛法,少年时期便展现出对佛法的虔诚与向往,二十岁依福建某古寺方丈剃度出家,从此潜心佛学,精进修行。
出家后,道航法师先依止闽南佛学院多位高僧大德学习,系统研习《大藏经》及各宗派教义,尤其对禅宗与净土宗的修持法门有独到体悟,他秉持“解行并重”的修行理念,既深入经教理论研究,又不废实修功夫,曾于深山古刹闭关数年,期间克服种种身心考验,对“明心见性”“即生解脱”等佛法要义有了更透彻的实证,法师常说:“佛法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要在生活中活出来的智慧。”他强调修行需从当下做起,将慈悲心与智慧观融入日常行住坐卧,引导信众在平凡生活中体悟佛法真谛。
在弘法利生方面,道航法师以“契理契机”为原则,积极适应现代社会弘法需求,他先后担任福建多座名刹住持,致力于寺院建设与僧伽教育,任住持期间,他不仅修复殿堂、庄严道场,更注重寺院的文化功能与教育功能,创办“佛学讲堂”和“禅修营”,定期举办讲经法会、短期出家体验、青少年佛学夏令营等活动,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信众都能接触佛法、受益于佛法,法师的讲经深入浅出,善于用现代语言和生动比喻阐释深奥佛理,尤其针对现代人的焦虑、迷茫等心理问题,常以“佛法与心理调适”“因果与人生规划”为主题开示,让听众在轻松的氛围中领悟佛法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除了弘法教育,道航法师还积极投身慈善公益事业,践行“人间佛教”思想,他发起成立“慈航慈善基金会”,长期致力于扶贫济困、助学助医、救灾赈灾等事业,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他都会带领僧众和信众走访慰问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及困难家庭,送去生活物资和精神慰藉;在偏远山区,他推动建设“希望小学”和“医疗站”,改善当地教育和医疗条件;遇到自然灾害时,总是第一时间组织捐款捐物,带领团队深入灾区一线参与救援,法师常说:“慈悲是佛法的核心,利益众生是修行人的本分。”他认为,慈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心灵上的关怀,要通过行动传递佛法的慈悲与温暖,让更多人感受到佛教的社会价值。
道航法师对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重视佛教经典的整理与传播,组织僧众校勘、注释古籍,出版《佛法与现代人生》《禅修入门指引》等通俗弘法读物,让更多人能读懂佛法、用好佛法,他积极推动佛教文化交流,与海内外佛教团体开展友好互访,参与“世界佛教论坛”等国际会议,向世界展示中国佛教的智慧与风采,法师认为,佛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与时俱进,在保持根本教义的前提下,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发挥其净化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道航法师弘法大事记 |
---|
时间 |
1995年 |
2000年 |
2008年 |
2012年 |
2015年 |
2018年 |
2021年 |
道航法师的修行与弘法生涯,始终以“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为宗旨,他以身作则,持戒精严,待人谦和,无论是僧众还是信众,都能感受到他的慈悲与智慧,他常说:“出家的意义,不是为了自己解脱,而是为了帮助更多苦难众生。”正是这份初心与担当,让他在福建佛教界乃至全国范围内都赢得了广泛的尊敬与赞誉。
相关问答FAQs
问:道航法师提倡的“生活禅”具体如何实践?
答:道航法师认为,“生活禅”是将禅修融入日常生活的修行方式,核心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具体实践包括:第一,保持正念觉察,无论是行住坐卧、吃饭睡觉,都专注于当下,比如吃饭时感受食物的味道与口感,走路时感受脚与地面的接触;第二,以慈悲心待人接物,遇到他人困难时主动帮助,与他人相处时多包容少计较;第三,在烦恼中观照自心,当遇到焦虑、愤怒等情绪时,不压抑也不放纵,而是静下来观察情绪的生起与消失,从中体悟“诸法无常”的道理;第四,将工作与修行结合,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务,都用心去做,把每一件事都当作修行的机会,在尽责中培养定力与智慧。
问:年轻人在修行中容易感到懈怠,法师对此有何建议?
答:道航法师建议年轻人克服懈怠心,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树立正确的发心,明确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了脱生死、利益众生”,而不是追求暂时的身心安慰,强烈的发心能提供持续的动力;第二,善用共修的力量,加入佛学小组或禅修营,与志同道合的同伴一起学习、修行,相互督促、鼓励,避免独自修行时的懈怠;第三,制定切实可行的修行计划,从每天固定时间念佛、诵经、打坐开始,逐步增加时长和深度,同时将修行目标分解为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点肯定,增强成就感;第四,培养对佛法的信心,通过阅读祖师大德的传记、聆听善知识的开示,了解修行的艰难与成就的可能,从中获得激励,法师常说:“懈怠是修行的大敌,但只要坚持不懈,念念相续,终能突破障碍,获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