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至菩萨的梵名为“Mahāsthāmaprāpta”,音译为“摩诃那钵”,意译为“大势至菩萨”或“大精进菩萨”,这一梵名蕴含着深刻的佛教义理,Mahā”意为“大”,指其威德广大、智慧圆满;“sthāma”译为“势”或“力”,象征其摄持众生的强大力量;“prāpta”则意为“至”或“得”,表示其已证得自在无碍的境界,合起来便是“以大威德之力,至达解脱彼岸”之意,作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右胁侍,与观音菩萨(左胁侍)、阿弥陀佛合称“西方三圣”,势至菩萨在佛教中代表着“智慧光明”与“摄持念佛”的核心法门。
从经典依据来看,《佛说观无量寿经》明确记载了势至菩萨的形象与功德:“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顶上之佛,高量无边。”其梵名“Mahāsthāmaprāpta”在汉译经典中多保留音译,同时通过意译传递其“得大势”的特质——即以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护持众生念佛修行,令其脱离生死苦海,往生净土。《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更以“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的念佛圆通法门,成为修行者心念专注、与佛感应道交的典范。
在象征意义上,势至菩萨的梵名与其“光明智相”紧密关联。“sthāma”(势)不仅指外在的威德,更指向内在的定力,即通过念佛三昧凝聚的强大心力;“prāpta”(至)则体现了修行成果,即通过这种心力与佛力相应,最终抵达觉悟的彼岸,其经典形象中的“顶上宝瓶”,象征盛满无量光明的智慧,能普照一切众生,这与梵名中“大光明的力量”之意相互印证,相较于观音菩萨的“慈悲救苦”,势至菩萨更强调“智慧摄持”,以理性与定力引导众生在修行中保持正念,故被称为“大精进菩萨”,体现其勇猛精进修持、不舍众生的菩萨行愿。
从佛教义理层面解读,“Mahāsthāmaprāpta”的梵名结构也契合大乘佛教“悲智双运”的思想。“Mahā”(大)涵盖悲智的圆满,“sthāma”(势)与“prāpta”(至)则分别对应“智”的抉择力与“悲”的引导力——以智慧之力抉择正道,以慈悲之心引导众生至解脱处,这种力量并非世俗的强权,而是通过断除烦恼、圆满智慧所证得的“无为之力”,故能“于念念中,普度众生”。
以下为势至菩萨梵名基本信息表:
项目 | |
---|---|
梵名 | Mahāsthāmaprāpta |
音译 | 摩诃那钵 |
意译 | 大势至菩萨、大精进菩萨 |
词根解析 | Mahā(大)+ sthāma(势、力)+ prāpta(至、得) |
经典出处 | 《观无量寿经》《楞严经》《华严经》等 |
核心象征 | 智慧光明、念佛摄持、威德广大 |
西方三圣地位 | 阿弥陀佛右胁侍,与观音菩萨共辅弥陀接引众生 |
相关问答FAQs
Q1:势至菩萨的梵名“Mahāsthāmaprāpta”与“大势至”的意译有何关联?
A:“Mahāsthāmaprāpta”的意译“大势至”直接对应梵名词根义。“Mahā”为“大”,指菩萨的威德与智慧圆满无缺;“sthāmaprāpta”由“sthāma”(势、力量)和“prāpta”(至、成就)构成,合为“得大势”或“成就大力量”,故全名意译为“大势至”,即“以广大威德之力,成就救度众生、至达解脱的菩萨”,体现其“以势导归”的修行特质。
Q2:势至菩萨与观音菩萨在接引众生时各有何侧重?
A:观音菩萨以“大悲”为根本,侧重“寻声救苦”,随众生不同根机现三十二应身,解救现世苦难;势至菩萨则以“大智”为核心,侧重“念佛摄持”,以光明智相护持修行者,通过“忆佛念佛”的定力引导众生往生净土,二者一悲一智,如同阿弥陀佛的悲眼与智眼,共同构成“悲智双运”的接引体系,故称“观音悲,势至智,弥陀福慧德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