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菩萨是否真有如来藏?其内涵与意义何在?

菩萨是佛教修行者中“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践行者,其核心特质在于“菩提心”与“菩萨行”;如来藏则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概念,指一切众生本自具足的清净佛性,是成佛的根本依据,从佛教义理的根本而言,菩萨不仅“有”如来藏,其修行、证悟、度生的全部过程,本质上都是如来藏的显发与圆满,以下从如来藏的内涵、菩萨与如来藏的体性关联、修行中如来藏的显现等角度,展开详细阐述。

菩萨有如来藏

如来藏:一切众生的本觉佛性

如来藏(梵文Tathāgatagarbha),意为“如来之胎”或“如来所藏”,是《大般涅槃经》《胜鬘经》《楞伽经》等大乘经典的核心命题,其核心要义有三:
其一,本具性:一切众生(包括六道凡夫、声闻、缘觉、菩萨乃至佛陀)皆具如来藏,它是众生本有的“佛性”,不因修行而“得”,不因堕落而“失。《胜鬘经》云:“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大般涅槃经》更明确指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辈亦有佛性。”
其二,隐蔽性:如来藏虽本自具足,但被无明烦恼(如贪、嗔、痴、我执、法执)所覆蔽,如同明镜蒙尘,虽本具光明却不得显现,凡夫众生颠倒执着,认妄为真,故不见如来藏的清净体性。
其三,可显性:如来藏虽被覆蔽,却非断灭,通过修行(如修戒、定、慧,断无明,证菩提)可逐渐显发。《楞伽经》说:“如来藏藏识,阿赖耶识识,一切尘所如,及藏即是我。”意指如来藏是阿赖耶识的清净本源,通过转识成智,如来藏的光明德用即可圆满显现。

菩萨与如来藏的体性不二

菩萨作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修行者,其与如来藏的关系并非“菩萨之外另有一个如来藏”,而是“菩萨的自性即是如来藏”,这种体性关联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一)菩萨的“菩提心”依如来藏而发起

菩提心是菩萨道的根本,包括“上求佛道”的智悲愿行与“下化众生”的慈悲利他,这种心念的生起,正是如来藏“本具慈悲”与“本具智慧”的体现。《大般若经》说:“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能观一切法自性皆空,而能不舍一切众生。”此“观空”之智是如来藏的“般若德”,“不舍众生”之悲是如来藏的“解脱德”,菩萨因体认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皆有成佛可能),故能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这正是如来藏“平等性”在菩萨心中的显发。

(二)菩萨的“修行过程”是如来藏的显发过程

菩萨的修行位次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十地”“等觉”,本质是“破无明、显佛性”的过程,即逐步去除如来藏上的尘垢,使其光明渐次圆满,以“十住位”为例,初住“发心住”菩萨证悟“唯心所现”,了达一切法皆如来藏的随缘妙用;至“灌顶住”,菩萨得如来藏“灌顶”,具足无量功德,如《华严经》所说“初住菩萨见佛性,了了通达无障碍”,修行过程中,菩萨虽未究竟成佛,但如来藏的“体大”(真如法性周遍一切)、“相大”(具足无量功德)、“用大”(能生一切妙法)已开始显现,故能“从空入假”,广行六度万行,度化众生。

菩萨有如来藏

(三)菩萨的“究竟成佛”是如来藏的圆满

菩萨修行的终极目标是“无上正等觉”,即成就佛果,而佛陀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正是如来藏的圆满显现:法身是如来藏的“真如体”,报身是如来藏的“庄严相”,化身是如来藏的“妙用”。《大般涅槃经》说:“佛性者,名第一义空,名为中道,名为如来藏。”菩萨通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断尽最后一分无明(等觉位),圆满福慧二资粮,如来藏的“本觉智光”彻底朗现,即“从假入中”,成就“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此时菩萨名相虽未舍,实则已是“佛”,故《法华经》说“皆入佛道”。

菩萨不同位次中如来藏的显现状态

菩萨的修行是一个次第显发如来藏的过程,不同位次对如来藏的证悟深浅有别,以下通过表格简要说明:

菩萨位次 如来藏显现状态 修行要点
十信位(信心位) 具足如来藏性,但信解未深,无明厚覆,如“暗室中有宝” 坚定信心,亲近善知识,闻思修三慧,破邪见
十住位(住心位) 初见“唯心所现”,了达一切法皆如来藏随缘妙用,如来藏“理体”初步显现 安住于“无生法忍”,观一切法空而不舍众生,修六度中的“布施”
十行位(进修位) 如来藏“妙用”渐显,能随缘利生而不着相,如“明镜虽照万像而不留痕迹” 修“精进”“忍辱”等行,对治懈怠嗔心,回向菩提
十回向位(回向位) 如来藏“慈悲”圆满,能将一切功德回向众生,如“日照万物,平等无偏” 修“禅定”“般若”,回向自他功德,破我执法执
十地位(圣位) 如来藏“分分显发”,从“欢喜地”至“法云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如来藏光明如“日出云散” 入初地断“分别我执”,至八地断“俱生我执”,功德智慧圆满如大海
等觉位(佛因地) 如来藏将满,如“十五月圆”,唯余最后一分无明习气,待妙觉圆满成佛 习气微薄,待“金刚喻定”断尽无明,成就“常乐我净”佛果

菩萨如来藏与佛如来藏的“分满之别”

需明确的是,菩萨的如来藏与佛陀的如来藏在“体”上无别(皆为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在“用”上有“分满”之别,菩萨的如来藏是“分显”,尚未究竟圆满,故需修行;佛陀的如来藏是“圆满”,光明遍照,无障无碍。《大般涅槃经》以“贫女宝藏”为喻:贫女家中本有宝藏(如来藏),却不知所在,如凡夫;贫女知有宝藏而未掘(菩萨位次),如菩萨;贫女掘出宝藏,受用无尽(佛陀如来藏),如佛,但宝藏之体,自始至终未曾增减,此即“佛性平等,迷悟攸分”。

菩萨与如来藏是体性不二的存在:菩萨的菩提心依如来藏而发,修行过程是如来藏的显发,成佛是如来藏的圆满,如来藏是菩萨道的“根本依”,菩萨是如来藏的“显发者”,正如《华严经》所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菩萨正是在“众生心”中体认如来藏,在“度众生”中圆满如来藏,最终实现“心、佛、众生”的究竟统一。

菩萨有如来藏

相关问答FAQs

Q1:凡夫和菩萨都具如来藏,有何本质区别?
A1:凡夫与菩萨皆具如来藏(本具佛性),区别在于“迷悟”与“显隐”:凡夫被无明烦恼彻底覆蔽,如来藏如“暗室中的宝”,虽在不得见,认妄为真,故流转生死;菩萨通过修行发起菩提心,逐步破无明、断惑证真,如来藏如“明镜拂尘”,光明渐显,虽未圆满,但已能“从空入假”,广行六度,自利利他,简言之,区别在于如来藏的“显发程度”与“烦恼断除量”,而非“有无”之别。

Q2:菩萨如何修行才能圆满显发如来藏?
A2:菩萨圆满显发如来藏需依“三学”“六度”“四摄”法门,次第修行:

  • 依止般若智慧:通过修“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空,破“我执”“法执”,体认如来藏“毕竟空”与“如幻有”的不二之理;
  • 积集福慧资粮: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对治贪嗔痴等烦恼,积累福德与智慧,如拂拭如来藏上的尘垢;
  • 践行慈悲利他:以“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度化众生,在利他中显发如来藏的“大悲用”,因“度众生即度己心”,自他功德圆满;
  • 断尽无明习气:至“等觉位”,以“金刚喻定”断最后一分无明,如来藏“本觉智光”彻底圆满,成就佛果。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