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恩施步伐法师讲座讲了什么?步伐有何深意与启示?

2023年深秋,恩施州民族文化馆的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一场主题为“土家族‘步伐’的传承与创新”的讲座在此举行,主讲人是年逾七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撒叶儿嗬”代表性传承人——步建华法师,当地人称他“步伐法师”,讲座以“步伐”为切入点,串联起土家族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与当代实践,为听众展开了一幅武陵山区土家人精神世界的动态画卷。

恩施步伐法师讲座

历史溯源:“步伐”是土家人的“活态史书”

步法师的开场没有讲稿,而是迈开双脚,在舞台中央踩出一段沉稳的“踩八卦”步伐,他脚下的方寸之地,仿佛成了浓缩的宇宙——左脚为阳,右脚为阴,步法随呼吸起伏,时而如山岳般厚重,时而如溪流般灵动。“这步伐,是我们老祖宗在武陵山里踩出来的。”步法师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沙哑,却透着力量。

土家族先民自古生活在武陵山区,崎岖的地形催生了独特的“步伐文化”,早期,步伐是生存技能:狩猎时的“猫步”能悄无声息地接近猎物,农耕时的“犁田步”模拟耕作动作,祭祀时的“跳丧步”则以舞蹈化解死亡恐惧,随着族群发展,步伐逐渐从实用功能升华为文化符号,成为记录历史、凝聚族群的“活态史书”,步法师举例:在“摆手舞”中,“单摆”动作再现土家人先民迁徙途中的跋涉,“双摆”模拟狩猎围捕的场景,“回旋步”则象征对祖先的追溯,这些步伐里,藏着土家族的迁徙路线、生产方式与精神信仰。

角色解析:“步伐法师”是文化的“掌灯人”

在土家族社会,“步伐法师”并非宗教意义上的“法师”,而是集仪式主持、技艺传承、文化阐释于一身的“掌灯人”,步法师介绍,成为一名合格的步伐法师,需经过“三重考验”:首先是“习步”,需用三年时间掌握至少12种基础步伐,包括祭祀、节庆、生产等不同场景的步法;其次是“通经”,要能背诵《梯玛经》《摆手歌》等典籍,理解步伐背后的文化逻辑;最后是“悟道”,需通过主持仪式的实践,将步伐与人的情感、族群的历史融为一体。

讲座现场,步法师的弟子、38岁的谭磊展示了“跳丧舞”中的“撒尔嗬”步伐,这种步伐以“颤膝”“摆胯”为特点,配合“嗬嗬”的呐喊,看似“嬉笑”,实则是土家人“以乐致哀”的生命哲学——用欢快的步伐告别逝者,传递“生死轮回、生生不息”的观念。“步法师不仅要会跳,更要懂背后的‘理’。”谭磊说,“师父常说,步伐是‘脚上的经文’,每一步都要踩在祖先的心坎上。”

内容解读:“步伐”体系的多元文化内涵

讲座的核心环节,步法师系统梳理了土家族“步伐”的类型与文化功能,为便于听众理解,他现场展示了一张对照表,将步伐分为四大类,每类包含具体步法、动作特点与文化符号:

恩施步伐法师讲座

步伐类别 代表步法 动作特点 文化符号 应用场景
祭祀类 踩八卦、跳丧步 步法沉稳,脚踏“九宫”方位 阴阳五行、祖先崇拜 葬礼、祭祀大典
节庆类 摆手步、小摆手 节奏明快,手臂随步伐摆动 丰收喜悦、族群团结 舍巴节、六月六
生产类 犁田步、采茶步 模拟劳作,动作简洁有力 农耕文明、自然敬畏 春耕、秋收仪式
仪礼类 婚礼步、进门步 步法轻盈,配合吉祥手势 繁衍后代、家族兴旺 婚嫁、建房庆典

步法师特别提到“摆手步”中的“大摆手”:舞者围成圆圈,领头者手持“西旗”(土家族旗帜),带领众人踩着“踏、摆、转”的步伐,时而如猛虎下山,时而如凤凰展翅,这种步伐不仅是对先民狩猎生活的再现,更是土家人“万物有灵”观念的体现——圆圈象征天地合一,步伐的起伏模拟山川河流,每一次摆手都是对自然的感恩。

当代实践:从“活态传承”到“创新转化”

讲座中,步法师并未回避步伐文化面临的挑战:“年轻人觉得步伐‘老土’,愿意学的人越来越少;有些仪式简化了,步伐也跟着失真。”但他更强调“守正创新”的实践,近年来,在政府与非遗保护机构的支持下,步伐文化开启了“两条腿走路”的传承模式:

一是“活态传承”扎根乡土,步法师在恩施州建立了3个“步伐传习所”,收徒30余人,定期举办“步伐夏令营”,让土家族孩子从小学习传统步伐,他还与当地中小学合作,将“摆手步”编入课间操,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接触文化。

二是“创新转化”融入现代,步法师与舞蹈团队合作,创作了现代舞《西兰卡普》,将“采茶步”“婚礼步”与当代舞蹈语汇结合,该剧曾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获奖,恩施州还开发了“步伐体验游”,游客可在景区跟随步伐法师学习基础步法,感受土家文化。

“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是流动的活水。”步法师说,“我们踩的每一步,既要踩在祖先的肩膀上,也要踩在时代的脚印里。”

恩施步伐法师讲座

讲座结束时,步法师带领全场听众起立,共同跳起了简单的“小摆手”,那一刻,报告厅里不分年龄、职业,每个人都随着步伐的节奏摇摆,仿佛穿越时空,与武陵山区的先民们同频共振,这场讲座不仅是一场技艺的展示,更是一次文化的唤醒——它让我们看到,在恩施的大山深处,有一种步伐正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坚定地走向未来。

相关问答FAQs

Q1:没有舞蹈基础的普通人能否学习土家族“步伐”?需要哪些准备?
A1:完全可以,步法师在讲座中强调,步伐学习“重文化轻技巧”,初学者无需专业舞蹈基础,只需对土家文化抱有敬畏之心,建议从“小摆手”“犁田步”等基础步法入手,可通过当地传习所、非遗体验课或线上视频课程学习,准备方面,需宽松舒适的服装,避免高跟鞋;更重要的是提前了解土家族的历史与民俗,理解步伐背后的文化内涵,摆手步”中的“摆”不仅是动作,更是对祖先的致敬。

Q2:“步伐法师”的传承面临哪些具体困境?如何通过文旅融合破解?
A2:困境主要有三:一是传承人老龄化,目前恩施州50岁以下的步伐法师不足10人;二是青年参与度低,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对传统仪式兴趣不足;三是文化碎片化,部分步伐因仪式场景减少(如传统葬礼简化)而失传,破解路径可依托文旅融合:将步伐表演打造成景区特色项目(如恩施大峡谷的“土家风情夜”),通过游客体验增加传承人收入;开发“步伐研学游”,邀请游客参与“一日步伐法师”活动,亲手制作“西旗”、学习基础步法,让文化传承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