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法师道场坐落于浙东名山云居山麓,四周群山环抱,古木参天,溪流潺潺,宛如一幅天然画卷,道场始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紫云法师发心筹建,历经三十余载艰辛,从最初的三间茅棚发展为如今集修行、弘法、教育、慈善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圣地,道场整体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既保留了传统佛教建筑的古朴庄严,又融入了现代功能设施的便捷实用,占地面积达百余亩,建筑面积逾两万平方米,常住僧众及义工二百余人,每日前来参访、信众络绎不绝。
道场的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佛教“伽蓝七堂”规制,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侧配有钟鼓楼、客堂、禅堂、斋堂、僧寮、念佛堂等附属建筑,山门采用青石雕刻,庄重肃穆,门额“紫云禅寺”四字为赵朴初先生亲题,笔力遒劲,寓意深远,天王殿内供奉着笑口弥勒佛、四大天王及韦驮菩萨,金身庄严,法相慈悲,大雄宝殿是道场的核心建筑,殿高二十余米,重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阳光下熠熠生辉,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及十八罗汉像,佛像均采用香樟木雕琢,贴金箔装身,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每日清晨四时,僧众准时举行早课,梵音嘹亮,木鱼声声,回荡山谷,为众生祈福。
紫云法师道场以“持戒为基,净土为归,禅净双修”为修行宗旨,为信众提供了系统、完善的修行体系,道场常年开设禅七、佛七、法会、讲经班等活动,每年冬季的“禅七”尤为隆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云集于此,在法师的指导下,止观双运,明心见性,日常修行中,僧众每日坚持早晚课诵、过斋、出坡等,过着“农禅并重”的生活,道场周边有茶园、菜园、果园,僧众们自耕自食,既磨练了心性,又实现了生活自给,道场还设有“紫云佛学院”,培养年轻僧才,课程涵盖佛学基础、戒律、经典、语言等,至今已毕业学僧百余人,分布于各地寺院弘法利生。
在社会公益方面,紫云法师道场始终秉持“慈悲济世”的理念,积极参与各项慈善事业,道场下设“紫云慈善基金会”,定期开展扶贫助学、救灾恤孤、义诊施药等活动,每年春节前,基金会都会组织义工深入偏远山区,为困难家庭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及慰问金;夏季高考期间,在县城设立“爱心送考”服务站,为考生提供免费接送和饮用水;疫情期间,道场主动捐赠防疫物资,并组织僧众为疫区诵经祈福,道场还创办了“紫云书院”,面向社会免费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包括书法、国画、经典诵读等,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众道德素养。
道场的文化传承工作亦成果斐然,图书馆内收藏了《大藏经》《续藏经》等珍贵典籍数千册,以及佛教、哲学、历史等各类书籍万余册,为信众和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每年举办的“云居山佛教文化节”,通过讲经、论坛、书画展、梵呗音乐会等形式,搭建了佛教文化交流的平台,吸引了海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和信众参与,紫云法师本人也致力于佛学著述,已出版《禅修入门》《净土法要》等十余部著作,深入浅出地阐释佛法义理,深受大众喜爱。
为更直观展示道场特色,现将主要修行活动安排及建筑功能列表如下:
类别 | 时间/地点 | |
---|---|---|
日常修行 | 早课(楞严咒、大悲咒、心经)、晚课、过斋、出坡 | 每日4:30-6:30(早课)、17:00-18:30(晚课) |
特色法会 | 水陆法会、佛七、禅七、观音法会、地藏法会 | 春节、盂兰盆节、佛诞等重要节日 |
教育培训 | 佛学基础班、经典研修班、禅修实践班、梵呗培训班 | 佛学院、禅堂 |
文化活动 | 传统文化讲座、书画展览、经典诵读会、佛教音乐会 | 书院、多功能厅 |
公益慈善 | 扶贫助学、义诊施药、爱心送考、灾害捐赠 | 全年常态化开展 |
相关问答FAQs
Q1:普通人是否可以前往紫云法师道场参观或体验修行?需要提前预约吗?
A1:道场欢迎一切善信及游客参观礼佛,为保障修行秩序,建议提前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紫云禅寺”进行登记(节假日需提前3天预约),参观时需着装得体,不穿短裤、短裙、拖鞋;进入殿堂需脱帽,不喧哗、不拍照;体验禅修或参加法会可直接到客堂登记,根据活动要求安排食宿(随喜发心,费用自愿)。
Q2:道场是否接受信众供养?供养款项如何使用?
A2:道场接受信众随缘供养,供养形式包括香花、灯烛、果饼及金钱等,所有供养款项均由客堂统一登记管理,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寺院维护、法会举办、佛学院运营、慈善公益及贫困救助等,道场每年定期通过公众号公示收支明细,接受信众监督,秉持“三宝物”清净如法的管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