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学诚法师专访聚焦哪些核心议题?传递怎样的修行智慧?

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龙泉寺古刹的窗棂,洒在斑驳的经书页面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学诚法师身着朴素的僧袍,手持念珠,坐在禅房中的蒲团上,眼神平和而深邃,作为汉传佛教界备受尊敬的法师,他不仅致力于佛法的弘扬,更在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当被问及“修行与现代生活的关系”时,法师微微一笑:“修行不是脱离生活,而是在生活中磨炼心性,让智慧成为应对一切挑战的武器。”

学诚法师专访

谈及修行的本质,法师认为“烦恼即菩提”并非一句空话,现代人常被焦虑、浮躁裹挟,而佛法中的“观照”恰是一剂良方。“比如工作中遇到挫折,普通人可能会抱怨环境、指责他人,但修行者会反观内心:这份挫折背后,是否隐藏着自己的执着或傲慢?”法师举例说,他曾遇到一位因职场压力濒临崩溃的年轻人,通过引导对方观察“情绪的生灭”,帮助他明白“烦恼如云,聚散无常”,最终学会以平和心态面对问题。“修行不是消除烦恼,而是不被烦恼牵着走。”

在佛学与现代社会的结合上,法师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科技发展带来了便利,也加剧了人心的浮躁。“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习惯了碎片化获取知识,却很少有时间沉淀自己。”法师提倡“慢生活”的智慧,并非反对进步,而是希望人们在快节奏中保持一份清醒。“就像手机需要充电,人的心灵也需要‘断电’的时刻,每天留出十分钟静坐,或读一页经典,都是给心灵‘充电’的方式。”他特别提到,龙泉寺近年来开设的“禅修体验营”,吸引了众多都市白领参与,“他们不是要成为僧人,而是想通过短暂的修行,找到内心的锚点。”

对于年轻一代,法师寄予厚望,他认为,年轻人是社会的未来,也是佛法的希望。“佛法不是老古董,它蕴含的智慧可以解答现代人的困惑。”法师鼓励年轻人既要追求学业和事业,也要关注心灵的成长。“在团队合作中践行‘慈悲’,在竞争压力下保持‘精进’,这些都是佛法的活用。”他提到,寺院的义工团队中,有许多大学生和年轻职场人,他们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了“利他即利己”的快乐,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众生平等”的含义。

学诚法师专访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学诚法师的核心观点,以下整理了他关于“修行与生活”的关键思考:

主题 核心观点 实践方法
面对困境 困境是修行的“磨刀石”,反观内心而非外求 记录“烦恼日记”,分析情绪背后的执念,用“无常观”接纳变化
处理情绪 情绪是“心”的波动,不压抑、不跟随,以“觉知”观照 深呼吸三次,默念“观照情绪,不被情绪控制”,培养情绪觉察力
生命意义 生命的意义在于“觉醒”与“利他”,从“小我”走向“大我” 每日做一件利他小事(如帮助同事、关爱家人),在服务中体会生命的价值

法师常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他认为,真正的修行不是遁入空门,而是在柴米油盐中体悟真理,在待人接口中涵养慈悲,当被问及“对未来的期许”时,法师望向窗外的古树:“希望更多人能从佛法中获得智慧,让内心充满阳光,也让这个世界多一份温暖。”

相关问答FAQs

学诚法师专访

Q1:普通人如何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坚持修行?
A1:修行不必刻意追求形式,关键在于“用心”,可以从“觉察当下”开始:吃饭时专注食物的味道,走路时感受脚与地面的接触,工作时全神贯注,每天抽出10-15分钟静坐或读经,让心灵得到片刻安宁,更重要的是,将修行的理念融入日常,比如遇到冲突时先深呼吸,想想“对方的感受”,这就是在践行“慈悲”。

Q2:学诚法师认为现代人学习佛法最需要避免的误区是什么?
A2:最需要避免的是“迷信”和“功利”,佛法不是“求神拜佛”的工具,也不是追求“现世利益”的手段,有些人学佛是为了求财富、求健康,这固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忽略了内心的净化和智慧的开启,就容易陷入执著,法师强调,学佛的核心是“认识自己、改善自己”,通过理解“缘起性空”“因果业力”等道理,培养理性、平和的心态,这才是佛法真正的价值所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