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台湾广化法师对台湾佛教有何独特影响?

台湾广化法师(1912—1996),俗家姓林,名金辉,福建莆田人,是台湾近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律宗大德、佛教育家,以持戒精严、弘法利生、培育僧才著称,被尊为“台湾律宗复兴者”,他的一生以“续佛慧命、住持正法”为己任,在戒律弘扬、僧伽教育、经典译注及社会关怀等方面皆有深远影响。

台湾广化法师

广化法师幼年受家庭熏陶,接触儒学,少年时因目睹世事无常,萌生出家之志,1932年,于福建莆田梅峰寺礼圆拙律师剃度,次年于福州鼓山涌泉寺受具足戒,后入闽南佛学院深造,亲近太虚大师、芝峰法师等大德,系统学习佛法及教理,青年时期即展现出深厚的佛学素养,常于寺院讲经说法,以“戒为根本,行为轨范”训诫后学,1949年,因时局动荡辗转赴台,初于基隆十方大觉寺任知客,后因感台湾佛教界戒律松弛、僧伽教育薄弱,遂以“振律兴教”为使命,展开长达数十年的弘法生涯。

他毕生致力于戒律的弘扬与实践,认为“戒是佛法的生命,戒坏则法坏”,为恢复南山律宗学统,他潜心研习唐代道宣律师的《四分律行事钞》等律学经典,结合现代语境撰写讲义,将深奥的戒律条文转化为易于理解的修行指南,其讲经风格深入浅出,强调“解行并重”,主张“以戒为师,以法为依”,告诫僧众“宁可持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在台期间,他先后于莲因寺、万佛寺等道场举办律学研习班,培育出一批持戒严谨的弘法人才,为台湾佛教戒律复兴奠定基础。

在僧伽教育方面,广化法师深感“欲法久住,必先育僧”,1963年,他牵头创办“台湾律学院”(后更名为“广化佛学院”),亲自制定课程,以戒律、经论、丛林仪轨为核心,兼顾现代文化教育,要求学僧“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他常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家风鞭策学僧,强调农禅并重,避免佛教脱离社会,该校培养的学僧多分布于海内外弘法,成为台湾佛教的中坚力量,他还编撰《佛学基础》《戒学概论》等教材,将佛学教育体系化,惠及无数佛子。

台湾广化法师

广化法师的弘法事业不仅限于寺院与学院,更延伸至社会层面,他秉持“人间佛教”理念,积极推动慈善救济,如赈灾济贫、捐资助学,并倡导佛教徒应“慈悲济世,服务人群”,晚年虽年事已高,仍坚持每日讲经、接待信众,以“无我”精神践行菩萨道,其著作除上述教材外,另有《金刚经讲记》《弥陀经要解讲义》《律学今释》等二十余部,涵盖经论、戒律、修行等领域,语言质朴,义理深邃,至今仍是佛学重要参考资料。

为更直观展现广化法师的弘法历程,以下为其生平重要节点概览:

时间 事件概要 意义
1912年 出生于福建莆田 俗名林金辉,幼年受儒学熏陶
1932年 于梅峰寺剃度,次年受具足戒 正式出家,系统学习戒律
1949年 赴台弘法,初住基隆十方大觉寺 开始台湾弘法生涯
1963年 创办“台湾律学院”(广化佛学院) 奠定台湾僧伽教育基础
1980-1990s 著《律学今释》《佛学基础》等 推动佛学教育体系化
1996年 于莲因寺安详示寂 世寿85,僧腊64载

相关问答FAQs

台湾广化法师

Q1:广化法师的弘法思想核心是什么?
A1:广化法师的弘法思想以“戒律为根本,教育为基石,济世为实践”为核心,他强调“戒为无上菩提本”,认为持戒是修行的根本,唯有严持戒律,才能保障佛法的清净与传承;他主张通过僧伽教育培育僧才,以“解行并重”引导学僧深入经教、践行佛法;他倡导“人间佛教”,鼓励佛教徒积极入世,以慈悲心服务社会,将佛法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Q2:广化法师对台湾佛教教育有哪些具体贡献?
A2:广化法师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创办“广化佛学院”,以“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为办学理念,将戒律、经论与现代教育结合,培育了大批弘法人才;二是编撰系统化佛学教材(如《佛学基础》《戒学概论》),填补了台湾佛学教育教材的空白;三是提出“僧教育是佛教命脉”的理念,推动台湾佛教界重视僧伽素质提升,对后世佛教教育影响深远。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