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佛教圆山长老的生平弘法事迹与思想有何特别之处?

圆山长老是台湾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长老,以其深厚的禅修功底、平实的弘法风格和对人间佛教的践行,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寺院与社会的重要桥梁,他的一生,是“以戒为师,以法为依”的真实写照,其修行弘法事业不仅影响了台湾佛教的发展,也为两岸佛教文化交流与佛教现代化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佛教圆山长老

圆山长老,俗名林长寿,1928年出生于台湾台北汐止的一个普通家庭,少年时期因家境困顿,早尝世事艰辛,1943年,年仅15岁的他因缘成熟,于汐止承天禅寺依止心源长老剃度出家,法名“觉慧”,后因寺院位于圆山附近,信众多尊称其为“圆山长老”,出家后,长老先于寺中研习经教,持戒精严,日常以诵经、坐禅、劳作为务,深得心源长老器重,1950年代,为求深造,长老东渡日本,于京都大谷大学研习佛学,专攻印度佛教史,系统学习了唯识、中观等理论,为其后来的弘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1958年,长老返台协助心源长老复兴承天禅寺,期间不仅参与寺院重建,更致力于僧伽教育,推动青年僧侣的培养,成为台湾佛教复兴的重要参与者,1978年,心源长老圆寂,圆山长老继任承天禅寺住持,正式开启其弘法新阶段,作为住持,他秉持“农禅并重”的传统,鼓励僧众在修行中兼顾劳作,以寺院为道场,以生活为修行,使承天禅寺成为兼具传统禅风与现代弘法特色的道场。

在弘法事业方面,圆山长老的贡献多元而深远,他不仅注重寺院建设,更将佛法智慧融入社会生活,推动佛教的“人间化”,1985年,长老创办承天佛学院,亲自授课,培育僧伽人才,课程涵盖经论、戒律、禅修、现代语言等,旨在培养“解行并重”的现代僧侣,学院培养的学僧多分布于台湾各地,成为佛教弘法的中坚力量,长老还积极推动佛教文化传播,设立“圆山文教基金会”,资助佛学著作出版、佛教艺术展览及学术研讨会,让更多人接触和理解佛法,他常以平实语言开示,强调“修行不在玄远,而在当下”,主张“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的生活禅,将佛法智慧融入日常,引导信众在平凡生活中体悟心性,化解烦恼,这种贴近生活的弘法风格,使佛法不再是抽象的教义,而成为安身立命的实用智慧,深受现代信众欢迎。

圆山长老的思想特色,在于融合曹洞宗的默照禅风与临济宗的机锋峻烈,同时吸收人间佛教的关怀精神,他重视禅修实践,常教导僧众“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强调通过观照心性,达到明心见性;他也注重慈悲利他,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主张佛教徒应积极入世,关怀社会弱势群体,在他的推动下,承天禅寺长期开展慈善事业,包括设立免费诊所、资助贫困学生、赈灾济困等,将“慈悲喜舍”的菩萨行落实于具体行动,长老还致力于两岸佛教交流,曾多次率团赴大陆参访祖庭,与大陆高僧大德共同探讨佛教发展,促进两岸佛教界的相互理解与协作,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佛教圆山长老

圆山长老的一生,是修行与弘法相统一的一生,他以“荷担如来家业”为己任,以实际行动践行佛教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理想,2015年,长老于承天禅寺安详示寂,世寿87岁,僧腊72载,圆寂后,四众弟子感念其德,将其生平事迹整理成册,其“生活禅”与“人间佛教”的思想,仍持续影响着台湾乃至全球的佛教信众。

以下为圆山长老生平重要节点简表:

时间 重要事件
1928年 出生于台湾台北汐止,俗名林长寿
1943年 于汐止承天禅寺依止心源长老出家,法名觉慧
1950年代 赴日本京都大谷大学研习佛学,专攻印度佛教史
1958年 返台协助心源长老复兴承天禅寺,推动僧伽教育
1978年 接任承天禅寺住持,开启弘法新阶段
1985年 创办承天佛学院,培育现代僧伽人才
2000年后 提倡“生活禅”,推动佛教艺术与两岸文化交流
2015年 于承天禅寺安详示寂,世寿87岁

相关问答FAQs

佛教圆山长老

问:圆山长老禅法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答:圆山长老禅法思想的核心可概括为“生活禅”与“人间佛教”的融合,他强调“修行即生活,生活即修行”,主张在日常生活中观照自心,认为“吃饭、睡觉、工作、待人接物皆是道场”,通过专注当下的每一个起心动念,体悟“心无所住,随缘不变”的境界,他继承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理念,主张佛教徒应积极入世,以慈悲心关怀社会,将佛法智慧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菩萨行,这种思想既保留了传统禅宗的明心见性,又贴近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使佛法更具实践意义。

问:圆山长老对台湾佛教教育有哪些具体贡献?
答:圆山长老对台湾佛教教育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办承天佛学院(1985年),亲自设计课程,将传统经论戒律与现代学术相结合,培养“解行并重”的僧伽人才,学院毕业生多分布于台湾佛教界,成为弘法、教育、管理的中坚力量;二是推动佛教教育“本土化”,鼓励僧伽人才深入台湾社会,结合本土文化弘法,使佛教更贴近民众生活;三是设立“圆山文教基金会”,资助佛学教材编写、学术研讨会及青年僧侣留学,为台湾佛教教育的现代化与体系化提供了持续支持,其教育理念至今仍影响深远。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