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养立法师讲经,传递了怎样的佛法智慧?

养立法师(1889—1945),近代高僧,俗家姓黄,名忠达,福建闽侯人,早年于涌泉寺出家,后依止弘一法师研习戒律,专攻净土法门,以“持戒念佛、禅净双修”为弘法核心,法师一生讲经不辍,足迹遍及福建、江浙等地,其讲经风格深入浅出,既契佛理契机,又贴近众生生活,被誉为“慈悲接引的实修导师”,他的讲经内容以戒律为基、净土为归,强调“解行并进”,将深奥的佛法智慧转化为日常可践行的修行法门,为现代学人提供了清晰的修行路径。

养立法师讲经

养立法师讲经的核心,始终围绕“戒为根本,定慧等持”展开,他常言:“佛法如大海,戒律为舟航,无戒则漂泊沉沦,无行则不达彼岸。”在讲解《四分律》时,法师并非逐句释义,而是结合现代生活场景,将戒律转化为“护心”的实用方法,针对“不妄语”戒,他开示:“妄语不仅是说假话,更包括不添油加醋、不传播未证实之语,在信息纷杂的今天,守住‘语净’即是守住心源。”对于在家居士,法师主张“持戒随分尽力”,提出“五戒 gradual practice”(五戒渐修法):初学者可先从“不杀生”开始,培养对众生的慈悲心;进而守“不偷盗”,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再修“不邪淫”,守护家庭伦理;进而持“不妄语”,净化语言环境;最终圆满“不饮酒”,保持神志清明,这种“由浅入深、次第而行”的戒律观,让许多对持戒望而生畏的居士找到了实修的信心。

在“净土为归”的弘法体系中,养立法师特别强调“持名念佛”的契机性,他认为末法时期众生根机陋劣,唯有“信愿坚固、持名待归”能契入净土法门,讲解《阿弥陀经》时,法师以“深信切愿”为纲,开示:“念佛不在念多念少,而在‘一心不乱’,譬如登山,步步踏实,终达顶峰;又如航海,专注方向,终抵彼岸。”他提倡“十念计数法”——每日抽出固定时间,以十声为一组,计数念佛,摄心不散;同时鼓励“生活念佛”,如在通勤时默念“阿弥陀佛”,做家务时观想佛号,将佛号融入行住坐卧,使“念佛”成为生命的常态,法师常以“莲池海会”比喻净土的庄严,以“带业往生”安慰苦恼众生,让学人对西方净土生起殷切的向往,对弥陀本愿生起深切的信心。

养立法师讲经的另一大特色是“禅净双修,生活即修行”,他反对将禅修与净土割裂,主张“禅是净之体,净是禅之用”,认为“禅修不必打坐,生活处处是道场”,在讲解《六祖坛经》时,法师结合《阿弥陀经》开示:“所谓‘平常心是道’,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念念分明,即是禅修;念念归向弥陀,即是净土。”他以“喝茶”为例:喝茶时,观照茶的香气、滋味,不分别好坏,不执着好坏,即是“观照禅”;同时心中默念“阿弥陀佛”,将觉知与佛号合一,即是“净土禅”,这种“禅净不二”的理念,打破了修行人“打坐念佛”的刻板印象,让“修行”从蒲团走向生活,从寺庙走向家庭,法师常说:“修行不是逃避生活,而是在生活中觉悟,家庭是道场,工作是修行,待人接物皆是磨练。”

养立法师讲经

养立法师讲经的慈悲还体现在“应病与药”的善巧上,面对初学佛者的迷茫,他讲《佛法导论》,以“三法印”印证世间无常,引导众生认识烦恼的根源;面对临终者的恐惧,他讲《地藏经》,以“地狱天堂”的因果警醒,以“弥陀愿力”给予安慰;面对学佛者的懈怠,他讲《劝发菩提心文》,以“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激励大心,他的语言质朴如话,善用比喻:将妄念比作“野猴子”,将持戒比作“给野猴子套笼头”,将念佛比作“拴心猿的绳子”,让深奥的佛理变得生动易懂,法师常说:“讲经不是炫耀学问,而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众生需要什么,我就讲什么。”这种“以众生心为心”的弘法精神,让他赢得了广泛的信众基础,也让无数人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

养立法师讲经核心主题与实修要点

主题核心 核心教义 实修方法 生活应用
戒律实修 “戒为无上菩提本” 每日持戒自省,记录“戒行日记” 处理人际关系时守“不恶口”,工作中守“不偷盗”
净土往生 “信愿持名,一心不乱” 十念计数法,生活念佛(通勤、做家务时默念佛号) 面对困境时忆念佛号,临终时助念“阿弥陀佛”
禅净双修 “平常心是道,生活即修行” 行住坐卧中观照当下,将觉知与佛号合一 吃饭时细嚼慢咽观照味道,工作时专注不散乱

养立法师的讲经,不仅是佛法的宣说,更是生命的示范,他一生简朴,粗茶淡饭,破衲为衣,却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摄受众生,他的法语如春雨般滋润人心,让无数人在烦恼中生起希望,在迷茫中找到方向,正如他所言:“讲经的利益,不在听众多少,而在一人听受、一人受益。”虽养立法师圆寂已近百年,但他的讲经法语仍被后人整理成《养立法师讲经录》,成为现代学人修行的指南。

相关问答FAQs

Q1:养立法师讲经时为何特别强调“戒律”与“净土”的结合?
A1:养立法师认为,戒律是修行的“地基”,能防止众生造业堕落,是“断恶”的根本;净土是修行的“归宿”,能引导众生往生西方,是“生善”的极致,在末法时期,众生根机陋劣,若只谈“戒律”易落入执著,只谈“净土”易流于虚浮,唯有“持戒念佛”,既能以戒律规范身口意,防止恶业,又能以净土建立信心,引导往生,符合“福慧双修、解行并进”的修行次第,他曾比喻:“戒律如船,净土如岸,有船无岸则漂泊,有岸无船则难达,二者缺一不可。”

养立法师讲经

Q2:在家居士时间有限,如何实践养立法师的“生活即修行”理念?
A2:养立法师主张“碎片化修行”,将修行融入日常琐事,不必刻意打坐或诵经,只需“保持觉知,念念归佛”,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时间管理”,每日晨起念10声佛号,睡前做5分钟“观照呼吸”(专注鼻息,觉察妄念但不跟随),通勤时默念佛号;二是“工作修行”,工作时专注当下,不胡思乱想,将任务视为“对众生的服务”;三是“待人修行”,与人相处时守“五戒”(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言、不绮语),以慈悲心对待他人,法师常说:“修行不是改变生活,而是改变对生活的态度——把‘我执’变成‘利他’,把‘散乱’变成‘专注’,生活就是最好的道场。”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