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普仁法师是当代苏州佛教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以其深厚的佛学素养、积极的弘法实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传承佛教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推动人间佛教发展等方面贡献卓著,作为苏州寒山寺的方丈,他始终秉持“慈悲济世、智慧圆融”的宗旨,将传统佛法精神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带领寺院在宗教修行、文化传承、公益慈善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连接佛教信仰与社会大众的重要桥梁。
生平与修行历程
普仁法师,俗姓王,1965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传统文化与佛法心生向往,少年时期便开始研读《心经》《金刚经》等经典,萌生出家之志,1983年,18岁的法师于苏州寒山寺礼净慧长老剃度出家,正式开启修行之路,出家后,他先后依止寒山寺、灵岩山寺等祖庭长老修学,精研戒律、唯识、天台等宗派教义,坚持早晚课诵、过午不食,在禅修中体悟佛法真谛。
为系统提升佛学理论水平,法师于1989年考入中国佛学院,四年间深入学习了《大藏经》及各宗派经典,并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后,他回到苏州寒山寺,先后担任知客、监院、首座等职,协助方丈处理寺院事务,同时坚持讲经说法,接引信众,2002年,普仁法师升座为寒山寺第58任方丈,肩负起传承寒山寺千年文化、弘扬佛法精神的重任,他还担任苏州市佛教协会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务,积极推动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宗教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弘法事业:以文化为载体,以智慧润人心
普仁法师的弘法理念以“人间佛教”为核心,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主张将佛法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以文化为桥梁,让大众亲近正法、领悟智慧,他的弘法事业涵盖讲经说法、寺院建设、文化传播等多个维度,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创新精神。
(一)讲经说法:深入浅出,契理契机
法师常年坚持讲经说法,其风格兼具智慧与温度,善于将深奥的教义与现代人的生活困惑相结合,他曾在寒山寺、西园寺等场所举办《法华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等系列讲座,针对现代人常见的焦虑、迷茫等问题,以“烦恼即菩提”“心净则国土净”等理念,引导大众在日常生活中调伏内心、净化心灵,在讲解《金刚经》时,他强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鼓励信众放下执着,以积极心态面对工作与生活;在《六祖坛经》讲座中,他结合“明心见性”的思想,倡导“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让佛法成为人生的指南针。
为扩大弘法半径,法师还积极拥抱新媒体,开设“普仁开示”专栏,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传播佛法,他的短视频内容涵盖禅修指导、经典解读、生活感悟等,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累计播放量超千万,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让古老的佛法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二)寺院建设:恢复古刹,传承文脉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萧梁年间,因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闻名中外,普仁法师升任方丈后,致力于寺院基础设施的恢复与完善,推动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他主持修复了寒山寺的大雄宝殿、藏经楼、寒拾殿等古建筑,采用传统工艺与材料,确保修旧如旧,重现了寺院的历史风貌,新建了禅修中心、佛教文化交流中心、图书馆等设施,为信众和学者提供了良好的修行与学习环境。
在寺院管理上,法师注重规范化与现代化,引入现代管理制度,完善财务、安全、服务等流程,在保持佛教清净庄严的同时,提升服务信众的能力,他还特别重视寒山寺“钟文化”的传承,每年除夕举办“听寒山钟声、祈新年吉祥”活动,邀请海内外信众共同敲响新年钟声,这一活动已成为苏州文化的重要品牌,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三)文化传播:融合传统,创新表达
普仁法师认为,佛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深入挖掘其现代价值,推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他多次带领寒山寺僧团与国内外文化机构合作,举办“寒山寺文化论坛”“禅文化与生活”等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佛教文化的当代意义,他还支持出版佛教文化书籍,如《寒山寺志》《普仁法师讲经集》等,为佛教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为让佛教文化更贴近大众,法师创新性地将佛教艺术与文学、音乐、绘画等结合,举办“禅意书画展”“梵音音乐会”“茶禅一味”体验活动等,在“禅意书画展”中,他鼓励书画家以禅为主题创作,通过笔墨展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在“梵音音乐会”上,将佛乐与现代音乐融合,用优美的旋律传递慈悲与平和,让大众在艺术熏陶中感受佛教文化的魅力。
慈悲济世:以行动践行菩萨道
普仁法师始终秉持“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慈善事业,用实际行动践行人间佛教的理念,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便发起成立“苏州普仁慈善基金会”,组织开展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医疗救助、灾害救援等活动。
多年来,基金会累计募集善款数千万元,帮助困难家庭数千户,资助贫困学生千余名,为偏远地区援建希望学校十余所,每年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法师都会带领僧众和信众开展“送温暖”活动,深入社区、养老院、孤儿院,为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留守儿童送去生活物资和精神慰藉,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他第一时间捐赠抗疫物资和资金,组织僧众为疫区祈福,展现了佛教界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法师还关注生态保护,倡导“绿色佛教”,推动寒山寺建设“生态寺院”,在寺院内种植花草树木,推广节能环保理念,引导信众爱护环境、珍惜资源,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佛教力量。
思想特色:人间佛教的现代诠释
普仁法师的弘法思想以“人间佛教”为核心,融合了传统佛教智慧与现代文明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他强调“佛法不离世间法”,主张修行不应脱离现实生活,而应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落实,他提出“生活即修行,工作即道场”的理念,鼓励信众在家庭中践行孝亲尊师,在工作中恪尽职守,在社会中奉献爱心,通过具体的行动培养慈悲心与智慧心。
在禅修实践上,法师倡导“在生活中禅观”,主张“行住坐卧皆是禅”,不必刻意追求形式,而是通过观照自心,觉察起心动念,转化烦恼执着,他认为,禅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自在,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利益众生。
法师注重佛教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认为佛教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应当深入挖掘儒释道文化的共通之处,推动文化互鉴,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他常说:“佛教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入世;不是迷信,而是智慧,真正的佛教,是引导人们做一个有道德、有慈悲、有智慧的人。”
社会影响:从苏州走向世界的佛教使者
普仁法师的弘法事业和社会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他曾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江苏省佛教界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为宗教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在他的带领下,寒山寺成为集宗教修行、文化传承、公益慈善、国际交流于一体的佛教名刹,每年接待海内外信众游客数百万人次,成为苏州乃至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法师还多次带领苏州佛教代表团赴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访问,促进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互鉴,他向世界传播中国佛教的慈悲与智慧,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宗教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成为连接中国佛教与世界的桥梁。
寒山寺近年弘法项目概览
项目名称 | 时间 | 与成果 |
---|---|---|
《金刚经》系列讲座 | 2020-2021年 | 每周六开讲,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累计听众超10万人次,出版讲义结集《金刚经现代解读》 |
禅修营 | 每年暑期 | 面向社会大众开设,涵盖坐禅、行禅、茶禅、抄经等内容,累计培养禅修学员2000余人 |
“寒山钟声”慈善行动 | 2018年至今 | 每年除夕举办敲钟祈福活动,所得善款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帮扶困难家庭,累计捐助500余万元 |
佛教文化进校园 | 2019年起 | 与苏州多所中小学合作,开设佛教文化选修课,举办“禅与生活”主题讲座,覆盖学生5000余人 |
FAQs
问:普仁法师的弘法理念中,“生活即修行”具体如何实践?
答:“生活即修行”是普仁法师弘法理念的核心,强调修行不应脱离现实生活,而应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落实,具体实践包括:在家庭中,践行孝亲尊师、夫妻和睦,以慈悲心对待家人;在工作中,恪尽职守、诚实守信,以责任心对待事业;在人际交往中,宽厚待人、包容差异,以感恩心对待他人,通过观照起心动念,时刻觉察自己的贪嗔痴烦恼,用佛法的智慧转化负面情绪,保持内心的清净与平和,法师常说:“扫地时扫地,吃饭时吃饭,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最好的修行。”
问:普仁法师在推动佛教文化传承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答:普仁法师在佛教文化传承上注重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播形式创新,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开设“普仁开示”“禅文化小课堂”等栏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方式解读佛法,吸引年轻群体关注;二是内容融合创新,将佛教文化与书法、绘画、茶道、音乐等艺术形式结合,举办“禅意书画展”“茶禅一味”体验活动,让大众在艺术熏陶中感受佛教文化;三是教育模式创新,创办“寒山寺佛学班”,面向社会开设短期和长期课程,系统讲授佛学理论与禅修方法,培养既懂佛法又具现代素养的弘法人才,推动佛教文化的代际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