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玲法师,当代中国佛教界备受尊敬的女性僧伽代表之一,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慈悲的济世情怀以及创新的弘法理念,在传承佛教文化、推动社会慈善、促进宗教和谐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法师俗家姓名为李印玲,1975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传统文化及佛教典籍展现出浓厚兴趣,少年时期,她常随长辈参访苏州寒山寺、灵岩山等古刹,在晨钟暮鼓中萌生出家修行的念头,1993年,于苏州西园寺礼常法师剃度出家,法名印玲。
出家后,印玲法师秉持“勤学苦修、悲智双运”的信念,先后在苏州戒幢律寺佛学院、中国佛学院苏州研究生班系统学习佛法,深入研习《大藏经》《瑜伽师地论》《坛经》等经典,尤其在唯识学、禅宗及人间佛教思想领域造诣深厚,2000年,赴尼泊尔蓝毗尼佛陀诞生地参学,亲身体验佛教发源地的文化氛围,进一步坚定了“以佛法利益众生”的决心,2005年,受具足戒于上海玉佛寺,后受邀担任苏州寒山寺知客、副寺,期间统筹寺院日常管理、法务活动及对外交流,展现出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
2010年起,印玲法师专注于弘法利生事业,先后创办“印玲法师弘法团队”“印玲文化公益基金会”,以“经典为根、文化为翼、慈善为行”为宗旨,推动佛教文化的现代化传播与社会实践,在弘法形式上,她突破传统讲经模式,结合当代信众需求,开设“印玲讲经堂”系列讲座,将深奥的佛法义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内容涵盖《心经》《金刚经》等核心经典的现代解读,以及“职场修行”“家庭和谐”“青少年心灵成长”等贴近生活的主题,累计线上线下受众超千万人次,她善于运用新媒体工具,在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等平台开设账号,定期发布短视频、直播讲经,印玲说法”栏目单期观看量屡破百万,成为连接传统佛法与现代社会的桥梁。
在慈善与社会服务领域,印玲法师践行“人间佛教”思想,长期关注弱势群体,2015年,她发起“印玲光明行”公益项目,组织医疗团队赴云南、贵州、青海等偏远地区为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手术,累计帮助5000余名患者重见光明;2018年,成立“印玲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地区学生超2000人次,并援建3所“印玲希望小学”;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她带领团队向武汉、苏州等地捐赠抗疫物资及善款共计800余万元,彰显佛教界“慈悲济世”的大爱情怀,法师还特别关注女性成长,创办“印玲女性禅修营”,通过禅修、心理咨询、职业培训等方式,帮助现代女性平衡身心、提升自我,至今已举办50余期,参与女性逾万人。
作为佛教文化推广者,印玲法师致力于佛教艺术与经典的融合创新,她主编《印玲佛学丛书》,包括《禅与生活》《金刚经的现代启示》等10余部著作,心经的智慧》被译成英、法、日等6种语言,在国际佛教界产生广泛影响;2019年,策划“佛教文化进校园”活动,与国内20余所高校合作开设“佛学与人生”选修课,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2022年,发起“数字敦煌·印玲公益行”项目,利用VR技术重现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故事,让千年文化以沉浸式体验走进大众视野。
印玲法师的成就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先后担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苏州市政协常委等职务,并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华慈善奖提名奖”“江苏省优秀宗教人士”等称号,她常说:“佛法的真谛在于‘觉悟’与‘奉献’,唯有将个人修行融入服务众生,才能彰显佛法的当代价值。”她仍奔波于弘法、慈善一线,以“生命不息,弘法不止”的精神,续写着新时代佛教僧伽的使命与担当。
印玲法师重要时间节点
时间 | 事件概要 |
---|---|
1975年 | 出生于江苏苏州,俗名李印玲 |
1993年 | 于苏州西园寺出家,礼常法师为师 |
2005年 | 于上海玉佛寺受具足戒 |
2010年 | 创办“印玲弘法团队” |
2015年 | 发起“印玲光明行”公益项目 |
2018年 | 成立“印玲助学基金” |
2019年 | 策划“佛教文化进校园”活动 |
2022年 | 发起“数字敦煌·印玲公益行”项目 |
相关问答FAQs
问:印玲法师的弘法理念有哪些核心特点?
答:印玲法师的弘法理念以“传统为根、现代为用、慈悲为本、智慧为导”为核心,她强调佛法需与时俱进,既要坚守经典教义的根本精神,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进行创新表达;既注重个人内心的禅修觉悟,更强调将佛法转化为服务社会、利益众生的实际行动,践行“人间佛教”的生活化、社会化路径,让佛法成为现代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指引。
问:印玲法师在推动佛教文化国际化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印玲法师通过多种渠道推动佛教文化的国际传播:一是著述译介,其代表作《心经的智慧》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向海外读者阐释佛法的普世价值;二是国际交流,受邀参加世界佛教论坛、中韩日佛教友好会议等活动,促进不同国家佛教界的对话与合作;三是科技赋能,利用VR、直播等技术打造“云游敦煌”“线上禅修营”等项目,让海外受众足不出户即可体验中国佛教文化,搭建起跨文化传播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