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释宽道法师的修行智慧,如何启迪现代心灵?

释宽道法师,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人,以其深厚的佛学修为、朴实的弘法风格和慈悲济世的精神,在信众中广受尊敬,他俗姓张,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少年时期便对佛学萌生浓厚兴趣,大学毕业后,他曾从事教育工作,深感世间烦恼与众生疾苦,遂于30岁时于某著名古刹剃度出家,师从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人某老和尚,得法名“宽道”,寓意“宽厚待人,道心坚定”。

释宽道法师

出家后,释宽道法师严持戒律,每日清晨三点半即起,诵经、坐禅、学习经论,从未懈怠,他先后参学于多地名蓝,曾于五台山、峨眉山闭关修行,在禅定中体悟佛法真谛,为深入经藏,他苦读梵文、巴利文,研习《大藏经》,尤其对《法华经》《华严经》《维摩诘经》等经典有独到见解,常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为要,强调将佛法智慧融入日常生活,他认为,修行并非脱离现实,而是在工作、家庭、人际中保持觉知,以慈悲心待人,以智慧心处事。

在弘法利生方面,释宽道法师秉持“人间佛教”理念,致力于让佛法贴近大众、服务社会,他常年奔波于各地讲经说法,语言质朴幽默,善于用生活化的比喻阐释深奥教义,无论是都市白领还是乡村老妪,皆能从中获得启发,除讲经外,他还积极推动慈善事业,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第一时间组织信众捐款捐物,并亲自赴灾区赈灾;多年来,他累计资助贫困学生千余人,帮助偏远地区建学校、修寺庙,改善当地民生环境,他常说:“佛法不仅是智慧,更是行动;出家人不仅要自度,更要度人。”

为系统传播佛学文化,释宽道法师还创办了“宽道佛学文化中心”,开设佛学经典诵读、禅修体验、心灵成长等课程,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参与,他主张“以儒做人、以道养心、以佛修性”,倡导儒释道三教融合,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和”,这种理念在他的讲经和著作中处处可见,其代表作《心经的生活智慧》《禅与当下》等书籍,因将深奥佛法与现代生活结合,成为畅销书,帮助无数人化解焦虑、找到内心的平静。

释宽道法师

以下为释宽道法师弘法重要纪年表:

时间 主要事件
1990年 于某古刹剃度出家,师从临济宗高僧
1995年 赴五台山闭关三年,深入禅修
2003年 开始在全国各地讲经,首部著作《心经的生活智慧》出版
2008年 组织汶川地震救援,成立“宽道慈善基金会”
2015年 创办“宽道佛学文化中心”,推动佛学教育年轻化
2020年至今 开设线上禅修课程,疫情期间通过直播弘法,累计受众超百万人次

释宽道法师的修行与弘法,始终贯穿着“悲智双运”的精神,他常说:“出家人的袈裟,是责任而非荣耀;手中的木鱼,是警醒而非形式。”在他看来,佛法的终极意义是引导众生离苦得乐,而这条道路,需要从当下的每一个念头、每一次行动开始践行。

相关问答FAQs
Q1:释宽道法师如何理解“人间佛教”的实践?
A1:释宽道法师认为,“人间佛教”的核心是“契理契机”——契佛法之理,应现代之机,他强调佛法不能脱离生活,主张在家庭中修“慈悲”,在工作中修“精进”,在人际中修“包容”,他鼓励信众将“布施”理解为乐于助人,将“持戒”理解为遵守社会道德,将“禅定”理解为专注当下的工作态度,让佛法成为解决现实烦恼的工具,而非抽象的教条。

释宽道法师

Q2:对现代人来说,释宽道法师认为最重要的修行是什么?
A2:他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是“觉知力”和“慈悲心”,人们被手机、工作等外境裹挟,内心浮躁,难以静下来观照自己;人际关系疏离,对他人的痛苦缺乏感知,他提倡“在生活中修行”:每天留10分钟静坐,观察呼吸和念头,培养觉知;遇到他人时,多一份理解与宽容,哪怕是微笑、一句问候,都是慈悲的实践,他常说:“修行不是改变别人,而是照亮自己;内心光明了,自然能温暖他人。”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