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用斋,又称“过堂”,是佛教僧众每日饮食的重要修行环节,蕴含着感恩惜福、观照自心、慈悲众生的深意,斋堂又称“五观堂”,用斋前需诵持仪轨,通过特定的言辞与威仪,将日常饮食转化为修行的资粮,以下从用斋前的准备、供养、受食到结斋的完整流程,详细阐述寺庙用斋仪轨词的内容与意义,并辅以表格梳理关键环节。
用斋前准备:净心净仪,威具庄严
用斋前,僧众需先整理衣冠、洗净双手,以清净身心参与供养,维那师(或值日僧)会敲击引磬,大众闻声有序进入斋堂,依位次排班站立,止语静候,维那师举腔领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法界众生。”大众合掌回应:“愿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此仪轨意在提醒大众,用斋不仅是个人饮食,更是对三宝(佛、法、僧)的供养,以及对法界一切众生的慈悲回向,破除“我执”,培养平等心。
供养仪轨:感恩三宝,慈悲摄受
大众就座(一般按修行次序排列,蒲团正对供桌)后,维那师再次举腔,开始供养偈:“供养佛,觉者圆满;供养法,正法久住;供养僧,和合众增长;供养一切众生,同得法味一味。”行堂僧(负责分送食物的义工或僧人)会将食物依次摆放在供桌上,象征“十方供佛,普施众生”,大众需合掌,观想面前的食物是法界众生布施的功德,历经辛苦而来,生起感恩之心——感恩众生护持,感恩三宝加持,感恩自己有福报参与修行。
供养偈毕,维那师领诵:“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大众回应:“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此为皈依三宝的体现,提醒大众即使是在饮食中,也不忘修行根本,以清净心皈依觉、正、净三宝。
受食仪轨:食存五观,防心离过
食物开始分送时,维那师会宣导“食存五观”,即用斋时需观想五个境界,以端正发心,将饮食转化为修行:
- 计功多少,自忖德行:思量食物从种植、收获到烹饪,历经多少众生辛苦劳作,反观自己的德行是否配得上这份供养,从而生惭愧心,精进修行。
-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检视自己持戒、布施、忍辱等功德是否圆满,若有欠缺,则应借受食之机,发愿补足,不空耗信施。
- 防心离过,贪宗为宗:防止对美食生贪心,对粗食生嗔心,以平等心受食,视食物为疗愈身病的良药,而非满足口欲的工具。
- 正事良药,为成道业:明确饮食是为了延续色身,以修持佛法、成就道业,非为享乐,故应惜福节用,不暴饮暴食。
-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发愿以此受食的功德,断除烦恼,增长智慧,早证菩提,普度众生。
维那师每观一句,大众合掌回应:“是知食存五观,散乱心成三昧。”随后,行堂僧开始分送食物,大众需双手捧碗,威仪具足(不得敲碗、挑食、剩食),默念:“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受食时,若需添饭,以手势示意,不得出声;若食物不合口味,亦当生慈悲心,观想众生的苦难,以包容心接受。
结斋回向:功德普施,福报无尽
用斋完毕,大众需双手捧碗,维那师举腔:“饭食讫,法食讫,僧常食,竟。”大众回应:“善哉!善哉!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此为“结斋回向”,将用斋的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回向佛国净土,愿佛法兴盛;回向感恩父母、师长、众生、国家(四重恩),愿众生离苦得乐;回向发菩提心,愿一切众生共成佛道。
回向毕,大众依次起身,将碗筷摆放整齐,维那师领诵:“供养已,欢喜皆默然。”大众回应:“大众熏修希胜进,十地顿超无难事。”随后,斋堂内止语肃立,待维那师示意后,方可有序离开,整个过程中,大众需保持正念,不得嬉笑喧哗,将用斋的每一个动作都融入修行。
斋堂仪轨关键环节表
环节 | 仪轨词(领诵与回应) | 意义与观想 |
---|---|---|
准备阶段 | 维那:“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法界众生。”大众:“愿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净心排班,明确用斋是三宝供养与众生回向,破除我执。 |
供养阶段 | 维那:“供养佛,觉者圆满;供养法,正法久住;供养僧,和合众增长;供养一切众生,同得法味一味。”大众合掌观想。 | 感恩三宝加持、众生护持,观想食物为法界功德,生平等心。 |
受食前开示 | 维那:“食存五观:计功多少,自忖德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宗为宗;正事良药,为成道业;为成道业,应受此食。”大众:“是知食存五观,散乱心成三昧。” | 以五观端正发心,将饮食转为修行资粮,防贪嗔,惜福报。 |
受食中 | 默念:“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双手捧碗,威仪具足。 | 以饮食为药,疗愈色身,断恶修善,培养慈悲心与定力。 |
结斋回向 | 维那:“饭食讫,法食讫,僧常食,竟。”大众:“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愿佛法兴盛、众生离苦、共成佛道,践行菩萨道精神。 |
补充说明:斋堂规矩与修行要点
寺庙用斋强调“威仪寂静,心不散乱”,除仪轨词外,还需遵守以下规矩:止语(不交谈、不发声)、端身正坐(不倚靠、不翘腿)、珍惜食物(不剩饭、不挑食)、以食为药(不贪味、不分别),这些规矩并非形式,而是通过外在行为规范内心,培养专注、感恩、慈悲的修行品质,将日常饮食转化为“禅定”与“智慧”的修行。
相关问答FAQs
Q1:寺庙用斋前为什么要诵“供养咒”?
A:诵“供养咒”的核心意义是“破我执、生慈悲”,用斋时,诵“供养佛、法、僧,供养一切法界众生”,是将个人的饮食行为扩展为对三宝的恭敬和对众生的慈悲,提醒自己食物来之不易,是众生布施的功德,需感恩珍惜;通过供养回向,破除“这是我的饭”的分别心,培养“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平等心,让饮食不再是满足私欲的行为,而是利益众生的修行资粮。
Q2:受食时为什么要“食存五观”?具体如何观想?
A:“食存五观”是佛教用斋的核心修行方法,旨在将饮食转化为对治烦恼的道用,具体观想为:①计功多少:观想食物从播种到上桌,历经农夫耕作、商人运输、厨师烹饪,无数众生付出辛劳,反问自己“我的德行是否配得上这份供养”,生惭愧心;②忖己德行:检视自己是否持戒、布施、精进,若功德不足,应借受食发愿补足;③防心离过:对美食不贪,对粗食不嗔,视食物为疗愈身病的“良药”,而非享乐工具;④正事良药:明确饮食是为了延续色身修行,非为满足口欲,故需惜福节用;⑤为成道业:发愿以此功德断烦恼、开智慧,早成佛道,普度众生,通过五观,将日常饮食升华为“定慧等持”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