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四川为何大规模清理寺庙?规范管理还是另有原因?

近年来,四川作为我国佛教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寺庙数量众多、历史底蕴深厚,从青城山道观到峨眉山佛寺,从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到汉传佛教禅宗丛林,宗教文化遗产丰富,随着社会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部分地区出现了寺庙滥建滥设、商业化过度借教敛财、假僧假道借宗教名义诈骗等乱象,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宗教活动秩序,也损害了宗教文化的纯洁性和社会公信力,为规范宗教事务管理、保护合法宗教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四川省自2022年起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寺庙专项清理整治行动,通过“摸底排查、分类处置、长效监管”三步走,推动宗教活动健康有序发展。

四川清理寺庙

清理行动的背景与必要性

四川宗教活动场所呈现“点多、面广、类型多样”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达5600余处,其中佛教寺庙约占60%,既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乐山乌尤寺、成都文殊院,也有众多分布于乡村、景区的小型寺庙,随着文旅融合深入推进,部分寺庙过度商业化问题逐渐凸显:有的打着“宗教祈福”旗号高价售卖“开光饰品”,有的将寺庙核心区域承包给商业机构经营“素斋”“民宿”,甚至出现未批先建、私设“功德箱”、假扮僧尼骗取钱财等现象,这些问题不仅违反了《宗教事务条例》“宗教活动场所不得以宗教名义进行商业活动”的规定,也背离了宗教“慈悲为怀、服务社会”的教义本质,引发信教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

少数未登记的“民间信仰场所”和非法宗教活动点借“寺庙”名义开展活动,存在管理真空,甚至成为传播封建迷信、扰乱社会秩序的温床,在此背景下,四川省政府联合省委统战部、省民族宗教委、省公安厅、省文旅厅等12个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启动全省寺庙清理整治行动,旨在通过依法依规管理,还宗教场所以清净庄严,守护文化根脉。

清理行动的核心措施与实施路径

此次清理整治行动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管理宗教”的原则,重点围绕“规范登记、整治乱象、强化监管”三大任务展开,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全面摸底排查,建立“一庙一档”数据库

专项行动组首先对全省所有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拉网式”排查,涵盖登记开放的正规寺庙、未登记的民间信仰场所、甚至部分景区内以“寺庙”为名义的商业场所,排查内容包括场所历史沿革、产权归属、宗教活动开展情况、商业化经营状况、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等,截至2023年10月,全省累计排查登记各类场所3200余处,其中佛教寺庙1800余处,建立“一庙一档”电子档案,详细记录场所基本信息、问题清单及整改方向,为后续分类处置提供数据支撑。

分类处置,精准施策化解问题

根据排查结果,对场所实行“分类处置、一庙一策”:

  • 对合法登记场所:重点整治商业化问题,严禁将寺庙整体或部分外包给商业机构,拆除违规设置的“商业摊位”“功德箱”,规范宗教用品销售,要求所有经营收入纳入寺庙财务统一管理,定期向社会公示;对过度包装的“祈福”“开光”服务进行限价,禁止诱导高价消费。
  • 对未登记但历史悠久的场所:由宗教部门联合文物、住建部门评估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符合条件的依法履行登记手续,纳入正规宗教活动场所管理;不符合条件的,引导其停止宗教活动,转型为文化展示场所或公益设施。
  • 对非法宗教活动点:坚决予以取缔,对假借宗教名义诈骗、聚敛钱财的违法犯罪行为,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2023年以来全省已取缔非法宗教活动点87处,查处涉宗教诈骗案件3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6名。

规范宗教活动,抵制商业化侵蚀

针对部分寺庙存在的“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现象,专项行动明确要求:宗教活动场所不得以宗教名义举办商业性活动,不得收取“门票费”(除景区内寺庙按景区规定执行外),禁止商业广告进入宗教活动场所核心区域,加强对宗教教职人员的教育管理,严禁参与商业炒作,要求僧尼、道士持证上岗,定期开展政策法规培训,强化其法治意识和身份认同。

四川清理寺庙

加强文物保护,守护文化遗产

四川寺庙多与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相关,如峨眉山古建筑群、德阳孝泉龙护舍利塔等均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清理行动中,文物部门同步介入,对寺庙内的古建筑、壁画、碑刻等进行全面排查,建立文物保护清单,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立即启动修缮工程,2023年已投入文物保护资金1.2亿元,修复寺庙古建筑23处,抢救性文物构件500余件。

建立长效监管机制,防止问题反弹

为避免“清理—反弹”循环,四川省构建“人防+技防”监管体系:在省、市、县三级宗教部门设立举报平台,开通24小时热线和网络举报渠道,鼓励群众监督;在重点寺庙安装监控设备,实现宗教活动场所视频监控全覆盖;建立“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机制,定期对寺庙进行抽查,对违规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以下为四川寺庙清理整治重点领域及具体措施一览表:

清理重点领域 具体措施 责任部门
商业化过度 禁止外包经营,拆除违规商业摊位,规范“功德箱”管理,限价宗教服务 民宗委、文旅厅、市场监管局
非法宗教活动 取缔未登记场所,打击假僧假道诈骗,查处非法传教活动 公安厅、民宗委
文物保护 建立文物清单,修缮古建筑,保护壁画、碑刻等文化遗产 文物局、住建厅
宗教教职人员管理 实行持证上岗,开展政策培训,禁止参与商业炒作 民宗委、佛协、道协
长效监管 设立举报平台,安装监控设备,建立“双随机”检查机制 民宗委、公安厅、文旅厅

清理行动的成效与社会反响

经过一年多的集中整治,四川寺庙清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 宗教活动秩序明显规范:全省1800余处佛教寺庙中,1200余处已完成商业化问题整改,拆除违规商业设施300余处,查处违规“开光”“祈福”服务56起,宗教活动场所的宗教属性得到强化。
  • 文化价值得到彰显:通过修缮和保护,一批濒危古建筑重现光彩,如成都昭觉寺清代大殿完成修复,眉山报恩寺壁画数字化保护工程启动,寺庙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进一步凸显。
  • 社会风气持续向好:非法宗教活动得到有效遏制,群众对宗教场所的满意度提升,据四川省民调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公众对“宗教事务管理满意度”达89.6%,较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

此次行动也获得宗教界人士的广泛支持,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成都文殊院院长意寂法师表示:“清理商业化不是否定宗教,而是让宗教回归本质,清净的道场才能弘法利生,才能让信众生起真正的信仰。”学术界也认为,四川的做法为全国宗教事务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既依法规范了秩序,又保护了文化遗产,实现了“管理”与“保护”的平衡。

清理行动的意义与展望

四川寺庙清理整治行动,不仅是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法治化实践,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通过依法规范,宗教活动场所回归了“清净庄严、服务信众”的初心,宗教文化中“劝人向善、和谐共生”的积极价值得到弘扬,行动也为文旅融合发展划定了“红线”——旅游可以赋能文化传播,但不能以牺牲宗教文化纯洁性为代价。

四川清理寺庙

四川省将继续巩固清理成果,完善长效监管机制,推动宗教活动场所与现代治理相适应,让寺庙成为传承文化、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正能量载体,正如一位参与清理工作的干部所说:“我们的目标不是‘减少寺庙’,而是‘净化寺庙’,让每一座寺庙都能成为信众的精神家园,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亮丽窗口。”

相关问答FAQs

Q1:清理寺庙是否意味着限制宗教信仰自由?
A:清理寺庙并非限制宗教信仰自由,而是依法规范宗教事务管理,保障合法宗教活动有序开展,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信仰宗教的自由、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以及参加或不参加宗教活动的自由,此次清理行动针对的是商业化、乱建滥设、借教敛财等违法违规行为,目的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维护宗教活动场所的清净庄严,让信众能够在规范环境中正常开展宗教活动,这与宗教信仰自由并不矛盾,反而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健康实践。

Q2:清理后如何保障合法宗教活动的正常开展?
A:清理行动始终坚持“保护合法”的原则,对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不仅不会限制其正常宗教活动,还会通过规范管理为活动开展提供更好保障,严格落实《宗教事务条例》,保障宗教活动场所依法享有举行宗教活动的权利,保障宗教教职人员履行正常教务的权利;通过整治商业化,减少商业活动对宗教活动的干扰,让宗教场所回归宗教本质,为信众提供清净、庄重的活动环境,宗教部门将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的指导和服务,帮助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确保宗教活动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内健康进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