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光法师是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长老,以禅净融合的弘法理念、慈悲济世的社会实践,以及培养僧才的赤诚之心,在信众中享有崇高声誉,他一生致力于传承佛陀教法,推动佛教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其思想与实践影响了一代佛子及社会各界人士。
释道光法师俗姓张,1945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一个佛教家庭,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佛法心生向往,18岁时依当地某寺方丈剃度出家,出家后,他先后赴南京栖霞寺佛学院、福建佛学院深造,亲近明真法师、圆瑛法师等高僧大德,深入研习《法华经》《楞严经》等经典,尤其对禅宗与净土宗的修行法门有独到体悟,青年时期,他曾隐居于浙江普陀山闭关三年,期间深入禅修,奠定了坚实的禅学根基,后以“禅净双修”为核心弘法理念,强调“禅是净土的禅,净土是禅的净土”,主张通过禅观明心见性,以念佛求生净土为归宿,为修行者指明了契理契机的道路。
1980年后,释道光法师驻锡江苏光明寺,当时寺院历经战乱,殿堂破败,僧众寥寥,他发愿重兴道场,历经十余年艰辛,募集资金、修复殿宇、塑像安僧,使光明寺成为江南地区重要的佛教活动中心,为培养僧才,他于1990年创办“佛光僧学院”,亲自讲授《戒律学》《佛学概论》等课程,强调“解行并重”,要求学员既要深入经教,也要精进修持,至今,学院已培养数百名僧才,分布海内外寺院弘法利生,他还积极推动人间佛教实践,倡导“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带领信众开展慈善救济、扶贫助学、医疗援助等活动,成立“光明慈善基金会”,累计捐款捐物数千万元,惠及贫困地区群众数万人次。
在弘法方式上,释光度法师注重契理契机,既保持传统佛法的庄严,又贴近现代人的需求,他常以“生活禅”开示信众,认为“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即是修行,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照,将佛法智慧融入工作与家庭,他每年举办“禅修夏令营”“佛学讲座”等活动,吸引大量年轻人参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奥佛理,破除人们对佛教的误解,其著作《禅与人生》《净心法语》等,以平实语言结合公案故事,成为大众修行的入门指南,累计发行超百万册。
法师的思想可概括为“以戒为基,以禅为体,以净为归,以慈为用”,他常说:“戒律是佛法的基石,没有戒律,一切修行都是空中楼阁;禅观是明心的功夫,通过参究‘念佛者是谁’,方能见性成佛;净土是普被三根的方便,持名念佛,一生解脱;慈悲是佛菩萨的本怀,利他即是自利。”这一理念既契合佛陀本怀,又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为修行者提供了清晰的路径。
以下为释道光法师弘法历程年表概要:
时间 | 主要事件 |
---|---|
1945年 | 出生于江苏南通佛教家庭 |
1963年 | 依当地寺院长老剃度出家 |
1970-1973年 | 隐居普陀山闭关三年,专修禅净法门 |
1980年 | 驻锡江苏光明寺,开始重建寺院 |
1990年 | 创办佛光僧学院,培养僧才 |
2000年 | 成立光明慈善基金会,系统开展慈善事业 |
2010年后 | 多次受邀赴海外弘法,推动中外佛教文化交流 |
释道光法师的一生,是践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典范,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复兴道场,以慈悲喜舍的心肠利益众生,以智慧圆融的弘法度化有缘,为当代佛教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FAQs
问:释道光法师为何强调“禅净双修”?
答:法师认为禅宗与净土宗是佛法两大核心法门,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但根基要求较高;净土宗持名念佛,普被三根,契理契机,二者相辅相成:以禅观指导念佛,可避免口念心不行,成为“口头禅”;以念佛为归宿,可确保修行有方向,不落空谈,禅净双修既适合上根利器,也接引中下根众生,是契合末法时代根机的修行要诀。
问:普通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释道光法师的“生活禅”理念?
答:法师提倡“生活禅”的核心是“觉照当下”,普通人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观照”,做任何事时保持觉知,如吃饭时知道在吃饭,走路时知道在走路,不攀缘过去未来;二是“简化生活”,减少欲望,专注当下,不被外境所转;三是“利他行”,在家庭、工作中践行慈悲,如关心家人、帮助同事、参与公益,将佛法落实于行住坐卧之中,让修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