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尚法师,俗姓王,名志明,1963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诗书,尤对佛典抱有浓厚兴趣,少年时因体弱多病,常随母亲前往苏州西园寺礼佛,在晨钟暮鼓中渐生出家之念,1981年,十八岁的他毅然辞别家人,依止明旸法师剃度出家,法号“浦尚”,取“崇尚普度,尚德济世”之意,此后数十年,他严持戒律,精进修学,不仅深研佛法义理,更以慈悲之心践行人间佛教理念,成为当代佛教界兼具学识与德行的高僧。
早年,浦尚法师先后栖居苏州西园寺、杭州灵隐寺等古道场,从照圆法师、巨赞法师等大德参学,系统学习了《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兼及唯识、中观等佛教哲学,1986年,他考入中国佛学院苏州灵岩山分院,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又赴中国佛学院高级班深造,师从太虚大师弟子正果长老,深入探究人间佛教思想,在校期间,他不仅注重经教研究,更积极参与寺院管理、慈善实践,展现出卓越的组织才能与慈悲情怀,1990年,受聘于苏州寒山寺,担任知客僧,负责寺院日常事务与对外弘法工作,在此期间,他提出“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利益社会”的弘法理念,推动寒山寺举办“寒山寺文化论坛”,邀请海内外学者探讨佛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使千年古刹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文化纽带。
1998年,浦尚法师受地方信众邀请,赴浙江宁波接管一座濒临荒废的古道场——天童禅寺,面对破败的殿堂与凋零的僧众,他立下“中兴祖庭,续佛慧命”的誓愿,他首先募集资金修复殿堂,历时五年,先后重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使寺院重焕生机,他倡导“农禅并重”的传统,在寺院周边开辟茶园、菜地,带领僧众自给自足,减少对外依赖,为培养年轻僧才,他创办“天童僧伽培训班”,开设佛法课程、传统文化课程、现代管理课程,邀请高校教授、法师授课,至今已培养数百名僧才,分布海内外各大寺院弘法,他还注重佛教文化的传播,整理出版《天童禅寺志》《密云禅师语录》等典籍,创办《天童禅》期刊,定期举办“禅修营”“佛学讲座”,吸引众多信众与学者参与,使天童禅寺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
浦尚法师的弘法理念,核心是“人间佛教”的实践,他认为,佛法不应局限于寺院,而应融入生活,利益大众,他常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他积极推动佛教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倡导“以慈悲化解冲突,以智慧启迪心灵,以行动服务社会”,在慈善事业方面,他发起成立“天童慈善基金会”,长期资助贫困学生、帮扶孤寡老人、援助灾区重建,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亲自带领僧众赶赴灾区,捐赠物资、搭建临时帐篷,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灵疏导;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他组织寺院僧众捐款捐物,并开设“线上祈福法会”,为抗疫一线人员祈福,这些行动,不仅展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佛法的温暖与力量。
在教义阐释上,浦尚法师强调“禅净双修,定慧等持”,他认为,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他常以“平常心是道”开示信众,主张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保持内心的清净与觉照,他也重视戒律的持守,认为“戒为无上菩提本”,要求僧众严守毗尼,以戒生定,以定发慧,他的开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有深厚的经教依据,又有贴近生活的譬喻,深受广大信众喜爱,近年来,他顺应时代发展,利用新媒体弘法,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设“浦尚法师开示”专栏,讲解《心经》《金刚经》等经典,累计受众超千万人次,让古老的佛法以现代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浦尚法师的德行与贡献,得到了佛教界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他曾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等职,多次代表中国佛教界出席国际宗教会议,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2015年,他荣获“全国模范宗教人士”称号,2020年被评为“浙江省慈善楷模”,尽管获得诸多荣誉,他却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作风,常以“苦行僧”自居,每日清晨四点起床,诵经、坐禅、劳作,过着简朴的修行生活,他曾说:“出家的本分,就是修行、弘法、利生,其他都是虚名。”
年近花甲的浦尚法师依然坚守在天童禅寺,带领僧众修学弘法,他常说:“佛法如灯,能破黑暗;僧如执灯者,当以灯传灯,让光明照亮更多人的心灵。”他的一生,是践行“人间佛教”的一生,是弘法利生的一生,更是以生命诠释佛教慈悲与智慧的一生,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佛子精进修行,也为当代佛教的健康发展树立了典范。
浦尚法师弘法事业大事记
时间 | 事件 | 意义 |
---|---|---|
1981年 | 于苏州西园寺依止明旸法师剃度出家 | 正式步入佛门,开始修行生涯 |
1990年 | 担任苏州寒山寺知客僧,推动“寒山寺文化论坛” | 促进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话,提升寺院文化影响力 |
1998年 | 接管宁波天童禅寺,立下“中兴祖庭”誓愿 | 开始大规模修复寺院,创办僧伽培训班,培养年轻僧才 |
2008年 | 率僧众赴汶川地震灾区开展救援与心灵疏导 | 以实际行动践行佛教慈悲精神,展现佛教界社会责任 |
2015年 | 荣获“全国模范宗教人士”称号 | 国家层面对其弘法利生与社会贡献的肯定 |
2020年 | 创办“线上祈福法会”,利用新媒体弘法 | 推动佛教弘法方式现代化,扩大佛法传播范围 |
相关问答FAQs
问:浦尚法师提倡的“人间佛教”理念,具体如何在实践中体现?
答:浦尚法师的“人间佛教”理念强调“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在实践中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体现:一是文化弘法,通过举办文化论坛、出版典籍、创办期刊等,将佛教文化融入社会文化领域;二是慈善利生,成立慈善基金会,长期开展助学、扶贫、救灾等公益活动,让信众在服务社会中践行慈悲;三是现代弘法,利用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用贴近生活的语言讲解经典,让佛法走进大众日常生活,引导信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保持觉照,修心养性。
问: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向浦尚法师学习修行?
答:普通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向浦尚法师学习:一是培养“平常心”,学习他“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的专注态度,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觉照;二是践行慈悲心,从身边小事做起,比如帮助邻里、关爱弱势群体,将慈悲心转化为实际行动;三是重视学习,无论是佛法经典还是世俗知识,保持开放学习的心态,以智慧应对生活中的困惑与挑战;四是简朴生活,减少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将更多精力用于精神成长与利他行为,浦尚法师简朴的修行生活方式正是对这一点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