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福州金鸡山上的千年寺庙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福州金鸡山作为福州城区的“左旗”,海拔约163米,是福州古城的天然屏障与生态绿肺,山上寺庙群历史悠久,依山而建,与自然景观深度融合,承载着福州千年佛教文化与民俗信仰,其中最核心的为金鸡山禅寺,周边还散布着莲峰寺、弥陀寺等小寺,共同构成了一幅“山寺相依、禅意盎然”的人文画卷。

福州金鸡山上寺庙

金鸡山禅寺始建于唐代,初名“金鸡院”,因山形如金鸡展翅而得名,历经宋、元、明、清多次兴废,现存建筑多为清代光绪年间重修,近代又经修缮扩建,现已成为福州城东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寺庙整体布局遵循中轴线对称,依山势逐级而上,从山门到藏经楼,共三进院落,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两侧配有钟鼓楼、客堂、斋堂等附属建筑,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天王殿内供奉着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背靠韦驮菩萨,两侧为四大天王塑像,神态威严,彩绘金身,工艺精湛,大雄宝殿是寺庙的核心,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两旁为十八罗汉像,佛像均以樟木雕成,高达3米,法相庄严,栩栩如生,殿内悬有“慈云广覆”“法轮常转”等匾额,为清代文人所题,字体苍劲有力。

金鸡山禅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闽派传统工艺与佛教文化特色,山门采用花岗岩砌筑,呈牌楼式,门额上“金鸡山禅寺”五个鎏金大字为赵朴初先生所题,庄重典雅,大雄宝殿的屋顶为重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屋檐四角高翘,饰有垂脊兽,正脊上塑有双龙戏珠,阳光下熠熠生辉,殿前的月台以青石板铺就,两侧植有百年银杏与古松,每逢深秋,银杏叶金黄,与红墙黛瓦相映,成为市民赏秋的热门景点,寺内还保存有清代碑刻3方,记载着寺庙的历史沿革与修缮事迹,其中一方《重修金鸡山禅寺碑记》详细描述了光绪年间住持妙莲法师募资修寺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除金鸡山禅寺外,山上的莲峰寺亦不容忽视,该寺始建于明代,原为尼众道场,现存建筑为2000年后重建,主体建筑包括大悲殿、观音阁等,供奉千手观音菩萨,寺内环境清幽,以种植莲花闻名,夏季荷塘盛开,荷香阵阵,与禅寺的庄严形成互补,弥陀寺则位于金鸡山西麓,规模较小,但因供奉一尊明代铜铸阿弥陀佛像而闻名,佛像高1.2米,造型古朴,工艺精湛,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更是福州民俗文化的载体,每年农历正月初九,金鸡山禅寺都会举办“玉皇诞”庙会,吸引众多信众与游客前来祈福,庙会期间有闽剧表演、传统手工艺展示、素食展销等活动,热闹非凡,寺庙还定期举办“禅修体验”“素斋结缘”等活动,让市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宁静与平和。

福州金鸡山上寺庙

金鸡山寺庙群的存在,不仅丰富了福州的文化景观,更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从唐代古刹到现代宗教活动中心,它们历经风雨,却始终香火鼎盛,成为福州人心中的一方精神净土,随着金鸡山公园的逐步完善,寺庙与步道、观景台等景观融为一体,既是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也是游客了解福州佛教文化与历史的重要窗口。

以下是金鸡山寺庙相关信息的简要整理:

寺庙名称 地理位置 始建年代 主要特色 现状
金鸡山禅寺 金鸡山主峰南侧 唐代 清代建筑、千年银杏、碑刻 福州市佛教活动场所
莲峰寺 金鸡山东麓 明代 千手观音、荷塘景观 尼众道场,香火旺盛
弥陀寺 金鸡山西麓 清代 明代铜铸阿弥陀佛像 市级文保单位

FAQs

Q1:金鸡山寺庙的开放时间和门票政策是什么?
A:金鸡山禅寺、莲峰寺、弥陀寺均为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一般为每日6:00-17:30(冬季)或6:00-18:00(夏季),具体以寺庙当日公告为准,建议游客前往时注意着装得体,避免穿着过于暴露的服装,以示对宗教文化的尊重。

福州金鸡山上寺庙

Q2:金鸡山寺庙有哪些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
A:相传金鸡山原名“鸡笼山”,因山形如鸡笼,后因山巅常有金鸡啼鸣,祥瑞之气笼罩,遂改名为“金鸡山”,另有传说唐代时,金鸡山禅寺住持曾梦见金鸡指引,在山中挖出黄金用于修缮寺庙,故寺庙香火愈发鼎盛,这些传说虽无史实确证,却为金鸡山增添了神秘色彩,也成为民间津津乐道的话题。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