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法师作为近代禅宗泰斗,一生以弘扬佛法、接引众生为己任,其开示契理契机,善用方便法门,应不同根机众生的需求,以平实语言开示甚深禅理,令无数迷途者得遇光明,他的“方便开示”并非刻板的教条,而是如良医用药,随众生病施不同方,核心始终指向“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禅宗宗旨,却又在日用平常中尽显智慧,令人于行住坐卧间皆能体悟佛法真谛。
虚云法师常说:“佛法无奇特,只是平常心。”他强调修行不必向外驰求,当下的一念心即是佛性所在,曾有弟子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答:“吃粥吃饭。”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穿衣吃饭。”看似平常的答话,实则破除弟子对“佛法”“祖意”的玄妙执著,指出道在迩而求诸远,圣希天而愚亦及的真理——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心地的觉悟,若能于吃饭时知吃饭,穿衣时知穿衣,不分别、不执着,便是“当下即是”,这种“平常心”的开示,恰是对治现代人“求速成、慕玄妙”心态的良药,让修行人放下对“神通”“境界”的贪求,踏实于每一个当下。
针对初学佛者,虚云法师常以“持戒”为方便,强调“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他认为,戒律是修行的基石,如渡海之舟筏,若无戒,定慧无从生起,他曾开示:“五戒十善,乃人天之因,亦三乘之本,能持戒,则身心安,身心安,则道业可成。”对于在家居士,他劝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指出这不仅是佛法的规范,更是做人的根本,若人连人天善法都不能守,何谈出世解脱?他以“戒如城墙,能防烦恼贼害”为喻,生动说明持戒的重要性,让初学者明白:修行并非遥不可及,先从做一个守戒的善人开始,逐步深入佛法。
对于已有一定基础的修行人,虚云法师则以“参究话头”为方便,引导其“离心意识,参实相理”,他常举赵州和尚“狗子无佛性”的公案,教人将话头“念佛是谁”时刻提持,如一人与万人敌,不令妄生,他说:“话头如金刚宝剑,能斩断一切情尘妄想;又如探竿影草,勘验学人心地功夫。”但他同时告诫,参话头不是“念话头”,而是要“疑情现前”,对“念佛是谁”生起大疑惑,如丧考妣,如渴思饮,直至疑情破除,亲见本来面目,他曾对沉迷于光影、气感等境界的人说:“若着光影,是为魔业;若得神通,不以为喜,不以为忧,方为正受。”以此破除修行人对“境界”的执着,引导其直探心源。
虚云法师的开示亦重“慈悲利他”,他说:“修行不是为自己了生死,更要为众生离苦得乐。”他曾身历战乱、饥荒,却始终以慈悲为怀,或施粥济困,或保护寺院文物,或开示众生破除嗔恨,有信徒因被人欺负而心生怨恨,师开示:“冤家宜解不宜结,他欺负你,是你过去世欺负他,现在还他债,债还清了,便了无挂碍,若生嗔恨,结下更深的冤仇,何时得了?”这种“因果不虚、慈悲包容”的开示,让众生学会以智慧化解烦恼,以慈悲对待他人,真正践行“菩萨道”精神。
为更清晰呈现虚云法师对禅修次第的开示,可整理如下:
禅修阶段 | 核心要领 | 虚云法师开示要点 |
---|---|---|
初发心 | 持戒修善 | “五戒十善是根基,如盖楼先打地基,地基不牢,楼必倾倒。” |
中修习 | 参究话头 | “话头是‘拖死尸’的绳子,拖着这具死尸(色身),参‘谁是我’?参到行不知行,坐不知坐,疑情爆发,便是消息。” |
高深造明心见性 | 破除我执 | “从前是‘我’在修行,如今是‘修行’在‘我’,能破我执,方见本地风光。” |
圆满 | 慈悲利他 | “成佛不是为自己,是要度尽众生,若无众生,一切佛皆成无谓。” |
虚云法师的方便开示,始终围绕“心”展开,无论是持戒、参禅,还是慈悲,都是让众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他曾说:“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众生之所以轮回,只因迷此本心;修行之所以成佛,只悟此本性,他的开示如明灯,照亮无数修行者的道路,也如甘露,滋润众生干涸的心田。
相关问答FAQs
Q1:作为在家居士,工作繁忙,如何平衡修行与生活?
A:虚云法师开示:“修行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你每天工作、吃饭、睡觉,若能于工作中不生执着,吃饭时知吃饭,睡觉时知睡觉,便是修行。”不必刻意打坐参禅,将“觉照”融入日常:做事时专注,不散乱;待人时慈悲,不嗔恚;遇缘时随顺,不攀缘,正如师言:“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保持一颗清净、觉知的心,便是修行与生活的平衡。
Q2:参禅时总是妄念纷飞,无法专注,该怎么办?
A:虚云法师曾说:“妄念起时,不理它,不随它,也不压它,只管提起话头。”妄念如浮云,天空如本心,浮云来去,天空不增不减,若刻意压制妄念,反增“压妄”之念;若随逐妄念,则被烦恼转,正确的做法是“以话头制妄念”,如“念佛是谁”这一疑情,提起时妄念自然减少,师比喻:“如香象渡河,截断众流,任它波浪滔天,我只管直过去。”长期坚持,妄念渐息,心自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