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如恒法师是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修行者与弘法者,其法名“如恒”蕴含着“如真如般恒久不变”的深意,既契合佛教“真如”这一诸法实相的核心教义,也彰显了其毕生护持正法、利益众生的坚定愿心,法师出生于佛教文化深厚的江南地区,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佛法心生向往,及长依止明心长老剃度出家,后于佛学院系统研习三藏经典,兼通汉传佛教各宗义理,尤以禅宗与净土宗的实践见长,其修行风格强调“解行并重”,既注重教理的深入思辨,更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体证真如。
在修行历程中,如恒法师始终以“明心见性”为根本目标,早年曾于深山古刹闭关数载,潜心参究“念佛者是谁”的话头,于定慧等持中契入法界实相,出关后,深感末法众生根机陋劣,障深慧浅,遂以“导归极乐”为方便,大力弘扬净土法门,倡导“持名念佛与观想念想相结合”的实修方法,认为“一句弥陀名号,乃万德洪名,能念所念,宛然一体,即是真如的显现”,法师常开示信众:“念佛非求来世福报,乃在现前心念不生,与真如自性相应,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持名即是念自性佛,念自性佛即是见真如。”
弘法利生方面,如恒法师秉持“人间佛教”理念,将佛法智慧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他常年奔波于各大寺院及弘法中心,讲经说法深入浅出,善于以日常事例阐释深奥义理,其开示内容涵盖《金刚经》《阿弥陀经》《楞严经》等经典,尤其注重“烦恼即菩提”的实践指导,鼓励信众在家庭、职场中修习忍辱、布施、精进等波罗蜜,认为“工作道场即修行道场,待人接物皆检验功夫”,为推动佛教文化传承,法师还倡导成立了“真如文化书院”,整理出版《如恒法师开示录》《净土与现代生活》等书籍,并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如恒说法”专栏,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弘法,惠及海内外百万信众。
为更清晰呈现如恒法师的弘法领域与特色,特整理如下:
弘法领域 | 实践形式 | |
---|---|---|
经典讲习 | 以《金刚经》《阿弥陀经》为核心,阐释“空有不二”“即生解脱”的教理 | 定期举办法会、佛学讲座,出版讲义书籍 |
净土实修 | 倡导“持名念佛与观想结合”,强调“一心不乱”与“现生见性”的统一 | 开设念佛会、闭关禅修,指导信众制定日常功课 |
人间佛教实践 | 将佛法与生活结合,倡导“在工作中修行,在生活中觉悟” | 深入社区、企业开展“智慧人生”分享会,组织慈善公益活动(扶贫、助学等) |
文化传播 | 推动佛教与现代对话,弘扬传统禅艺文化(书法、茶道、梵呗) | 创办“真如文化书院”,开设佛艺课程,运营新媒体弘法平台 |
如恒法师的修行理念,可概括为“真如为体,慈悲为用,净土为归,生活为修”,他认为“真如”是众生本具的自性,虽在迷情中而不失,虽在生死而不变,修行即是“返妄归真”的过程;而“慈悲”则是真如的妙用,面对众生的苦厄,当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去护持、去度化;“净土”是修行究竟的归宿,西方极乐世界非心外之境,乃“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持名念佛即是唤醒自性佛性;“生活”是最好的道场,穿衣吃饭、待人接物,若能念念觉照,不随境转,便是真如的现前。
多年来,如恒法师以“为佛法久住,为众生离苦”为己任,其谦和的品格、深邃的智慧、朴实的风格,感染了无数修行者与信众,他常说:“佛法不是古董,而是活生生的智慧,要在每一个当下体证;修行不是逃避生活,而是在生活中磨砺心性,让真如之光穿透无明。”虽已年逾花甲,法师仍奔波于弘法一线,用生命践行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行愿,其身影已成为当代佛教界一道温暖而庄严的风景。
相关问答FAQs
Q1:如恒法师强调“真如”与修行的关系,普通信众如何在生活中体证真如?
A1:如恒法师开示,体证真如并非玄远之事,而是从“观照自心”入手,日常生活中,当面对顺逆境界时,不执着于“好”“坏”的分别,而是觉察心念的生灭(如生起贪嗔时,不随之起舞,而是观照“这个贪念从何而来,向何处去”),久而久之便能“念起即觉,觉之即无”,此时能念的“觉性”与所念的“妄念”本为一体,即是真如的显现,持名念佛是最好的方便,一句“阿弥陀佛”念念相续,能摄散归净,当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时,当下即是与真如自性相应。
Q2:如恒法师提倡“人间佛教”,是否意味着可以忽视传统禅修的精进?
A2:并非如此,法师认为“人间佛教”与“传统禅修”本是一体两面。“人间佛教”强调将佛法融入生活,是契应当代众生的根机,让修行更具可操作性;而传统禅修(如打坐参禅、闭关观心)则是深入定慧、体证真如的核心功夫,二者相辅相成,法师常说:“没有禅修基础的‘人间佛教’,易成世俗善法;脱离生活的‘传统禅修’,易落枯禅空寂。”他鼓励信众在践行家庭责任、社会义务的同时,每日保持固定的静修时间(如晨起坐香、晚课念佛),在“动中磨炼,静中观照”中,将佛法智慧落实为生命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