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剩余法师讲楞严经有何独特见解与深意?如何参悟?

净心法师弘法以来,始终以“深入经典,契理契机”为宗旨,其对《楞严经》的讲解尤为学人所推崇。《楞严经》作为佛教经典中“开悟的楞严”,以破显真、直指心性为核心,净心法师在讲经时,既注重经文字句的精准解读,更强调将深奥义理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引导学人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在烦恼中照见本具佛性。

剩余法师讲楞严经

法师开篇常言:《楞严经》是末法时期的“照妖镜”,能破一切邪外知见,亦是“修行指南针”,指明从凡夫至佛地的次第,全经以“七处征心、十番显见”为核心,破除阿难尊者对“真心”的执着,进而开显“见性不生、见性不灭”的常住真心,净心法师在讲解“七处征心”时,并非简单否定“心”的存在,而是引导学人观照:所谓“心”,不过是六根对六尘时产生的攀缘妄念——若将“心”执着于“内”(如肉团心)或“外”(如缘虑心),皆如“指月之指”,非是月本身,他以“浪花与海水”为喻:浪花起伏(妄心)虽生灭无常,但海水本体(真心)湛然常住,学人需透过浪花的生灭,见海水的不动,此即“破妄显真”的初步。

“十番显见”是《楞严经》的核心义理,净心法师对此尤为着力,他以“见性”为例:当人见明见暗时,能“见”的功能(见性)不随明暗而增减,不随山河而迁变,如虚空般普遍存在,却又无相可得,法师强调:“见性”非肉眼,而是人人本具的“佛性”,所谓“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为让现代人理解,他举“手机屏幕”的比喻:屏幕能显现图像(如见性随缘显现),但屏幕本身无相(见性离一切相),若执着于图像(外境),便会忘记屏幕(真心),故需“返闻闻自性”——不随外境转,返观能见之性,此即“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的入手处。

对于楞严咒,净心法师指出:咒语并非“神秘符号”,而是“佛心之流露”,持咒需“心口相应”,以清净心念诵,感通佛菩萨加持,他特别强调“持戒为基”:若不持戒,心念散乱,纵念千遍咒语,亦如“沙中煮饭”,难成其效,故修行需“戒定慧”三学增上,以戒生定,以定发慧,方能“销融五浊,远离魔怨”。

剩余法师讲楞严经

在修行次第上,法师结合现代人“事务繁忙、心念散乱”的特点,提倡“在生活中修行”:面对工作压力,修“随缘不变”——虽应对事务,而不执着结果;处理人际关系,修“不变随缘”——虽慈悲待人,而不失自性本净,他常说:“烦恼即菩提”,如“逆风执烛”,火焰虽被吹动,但烛体(真心)未减,学人需在烦恼中观照自心,不随烦恼转,便是“转烦恼为菩提”。

为帮助学人系统理解,法师常将经文核心义理整理为框架,如下表所示:

核心概念 净心法师解读要点 现代修行启示
七处征心 破除对“妄心”的执着,心无内外、来去、生灭,真心非“找”可得,需“歇即菩提” 不随念头流转,观照念起念落,不攀缘、不执着,保持心念的清明
十番显见 见性如虚空,不随尘染,不随根转,常住不动,是众生本具佛性 认识“能见之性”超越感官局限,破除外境对“自我”的束缚,回归内心本具的觉性
楞严咒 咒力与心念相应,以清净心持诵,护持正念,远离邪干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以持咒为“锚点”,保持正念,不被外境诱惑,守护心性
返闻闻自性 不随外声转,返观能闻之性,闻性不生不灭,是入定的关键 在喧嚣中修“内观”,专注当下,不被外界噪音干扰,培养定力

净心法师讲经的特质,在于“以经解经,以行契理”,他常说:“《楞严经》不是‘知识’,而是‘生命’的指南。”学人反馈:通过法师的讲解,原本晦涩的经文变得鲜活,修行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能在日常践行的“心地功夫”,正如法师所言:“成佛不难,难在‘信自’——信人人本具佛性,信烦恼即菩提,信当下即是。”

剩余法师讲楞严经

相关问答FAQs

Q1:普通人事务繁忙,如何在家修学《楞严经》?
A:净心法师开示:修学《楞严经》不必拘泥形式,关键在“用心”,可每日抽出10分钟读诵《楞严经》选段(如“七处征心”“十番显见”),结合法师讲解音频,理解义理;在生活中践行“返闻闻自性”——做事时专注当下,不胡思乱想;烦恼生起时,观照“烦恼从何而来”,如云散般不执着;每日持诵楞严咒108遍(可分早晚),持咒时心念清净,不起杂念,每周参加一次共修或线上法会,与同参道友交流,互相策励,长期坚持,定能法喜充满。

Q2:法师如何理解《楞严经》中“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A:净心法师解释:“狂心”即攀缘外境、执着妄念的“妄心”,如野马奔腾,不得自在;“歇”并非“压制念头”,而是“不跟随念头”——当念头生起时,如观云卷云舒,不评判、不执着,念头自然会息灭。“能观之心”朗然现前,便是“菩提”(觉性),他以“睡眠”为喻:人若因疲劳而狂心躁动,倒头便睡,醒来后心神安定;同理,学人若能在烦恼生起时,“不随转、不攀缘”,狂心当下歇息,菩提自性自然显现,故云“歇即菩提”,此乃“顿悟”法门,关键在“信”与“行”——信真心本具,行观照功夫,烦恼即是菩提。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