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法师作为近代禅宗泰斗,一生致力于弘扬正法,其以禅宗心髓阐释《楞严经》的言论,虽未形成独立注疏,但在《虚云老和尚开示录》《年谱》等著作中,处处可见他对《楞严经》核心义理的深刻体悟与独到解读,虚云法师注《楞严经》,并非停留在文字训诂,而是以“即心即佛”的禅门宗旨为纲,将经中“七处征心”“十番显见”“五十阴魔”等义理,与坐禅参究、破妄显真的修行实践紧密结合,为后学指明了一条从“解悟”到“证悟”的实修路径。
注解缘起:契理应机的弘愿
《楞严经》以其“开悟的楞严”之誉,历来被禅宗视为“性宗”要典,然其文义深奥,名相繁复,若非具眼大善知识指引,极易在“知见”中打转,甚至“以幻修幻”,虚云法师身处清末民初,佛教界面临内忧外患:教内义学衰微,禅门空疏,外道邪说泛滥,学人多沉溺于口头禅或盲修瞎练,目睹此景,虚云法师以“绍隆佛种、续慧命”为己任,在开示中屡屡提及《楞严经》,强调“此经乃修行之指南破妄之利斧”,其注解虽未逐句疏文,却处处以“直指人心”的锋芒,剖开经文的“葛藤”,让学人透过文字相,亲见“自性佛”。
在讲解“七处征心”时,虚云法师并非简单罗列阿难“七处觅心”的过失,而是结合自身参访经历指出:“昔年参‘念佛是谁’,心念纷飞,恰如阿难七处征心,不知心不在内、外、中间,觅之了不可得,若于此处豁然打破,方知‘即心是佛,即佛是心’。”这种以自身证悟印证经文的风格,正是虚云法师注《楞严经》的核心特色——不立文字,不离文字;借经显心,即心是佛。
核心义理阐释:破妄显真的禅门心要
(一)“七处征心”:心性本空,非生非灭
《楞严经》中,阿难为救淫室之难,遭摩登伽女所惑,佛陀遂以“七处征心”破其对攀缘心的执着,虚云法师在开示中强调,阿难的“心”是“生灭心”,即“肉团心”“攀缘心”“思量心”,此心念念生灭,本无实体,故“七处征心”的本质是“破妄显真”,他指出:“世人将攀缘心当作真心,如认贼为子,故佛令阿难七处觅心,觅之了不可得,正是要他识得此心本空。”
虚云法师进一步以禅修实例阐释:“参禅人初用功时,心念纷飞,东想西想,此即攀缘心,若觉照念起,即问‘这念从何处来’,念来不见其来,去不见其去,久久根尘脱落,能所双亡,此时方知:‘觅心了不可得’,正是真心的显现。”他提醒学人,若停留于“七处征心”的义理理解,仍属“知解边事”,必须通过“参究”的功夫,将“心性本空”的理趣化为“亲证实相”的体验。
(二)“十番显见”:见性常住,不随物转
“七处征心”破妄后,佛陀以“十番显见”彰显“见性”的常住不灭,虚云法师特别重视“见性”的开示,指出“见性”是人人本具的“常住真心”,不随肉生,不随色灭,如明镜照物,“历历分明,无有分别”,他说:“见性能见山河大地,见声色香味,却不受山河大地、声色香味的染污;如虚空含容万物,却不与万物同尽,此性不在内外中间,非过去现在未来,故名‘常住真心’。”
针对学人易将“见性”与“眼识”混淆的误区,虚云法师以“灯与灯光”为喻:“眼识如灯光,有生有灭;见性如灯体,不生不灭,灯光虽能照物,离灯则无;见性虽能见色,离物则显,汝但返观‘能见’之性,历历孤明,未尝动摇,此即佛性。”他强调,“十番显见”的核心是“返闻闻自性”——不向外求,不向内觅,只观“能见之性”,久而久之,“能所双亡”,亲见“见性”的常住。
(三)“五十阴魔”:辨魔识妄,护持正念
《楞严经》后半部分详述“五十阴魔”,是修行中极易着魔的关键处,虚云法师结合自身经历,告诫学人:“阴魔者,非有魔来恼汝,乃汝自己妄想、执着所变现,若觉照分明,魔即成佛;若着相分别,魔即障道。”他将“五十阴魔”归纳为“五蕴”(色、受、想、行、识)各具十种魔境,强调修行需“历境验心”,在境界中炼心。
针对“色阴魔境”(如见光、见佛、见净土等),虚云法师说:“初用功或见光明,或见佛相,切莫欢喜执着,此乃气机发动,或识阴所现,若以为是,便落魔道,但只管‘念佛是谁’(或参话头),光明佛相自会消散,真心自显。”他提醒,破魔的关键在“不取不舍”——不取境界相,不舍觉照心,方能“魔来魔斩,佛来佛斩”,直至“心佛不二”。
修行实践指导:从解悟到证悟的路径
虚云法师注《楞严经》,始终紧扣“修行实践”,反对“口头禅”与“知解宗徒”,他指出,《楞严经》的义理若不落实于修行,如“说食数宝”,终无实益,为此,他提出“以禅为体,以教为用”的修学路径:
(一)持戒为基:戒为无上菩提本
虚云法师强调,“五十阴魔”的生起,多因“戒体不持,心行不端”,他引用经文“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指出“持戒”是破“阴魔”的根本,他要求学人“先从五戒十善做起”,断恶修善,净化身心,方能“戒定慧”具足,不为魔境所转。
(二)参究话头:疑情破参的利器
针对《楞严经》“返闻闻自性”的耳根圆通法门,虚云法师结合禅宗“参话头”的修行,主张“以‘念佛是谁’为话头,返闻‘能念’之心”,他说:“话头如一把金刚宝剑,能斩断一切妄想执着,初参时,话头提不起,昏沉掉举,当至诚恳切念佛,待心稍定,再提话头,‘念佛是谁’四字,历历分明,不落第二念。”他强调,“疑情”是参话头的核心——对“念佛是谁”生起“大疑情”,如丧考妣,直至“疑情破处,悟即现前”。
(三)历境炼心:在日常中见性
虚云法师指出,修行并非“闭门造车”,而应在“行住坐卧”中炼心。《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他要求学人“于境无心,不被境转”——遇顺境不生贪爱,遇逆境不生嗔恨,时时刻刻“觉照当下”,将“返闻闻自性”的功夫融入生活,他曾举例:“挑水砍柴,运水搬柴,若能‘返闻’‘能挑’‘能砍’之性,即是修行;若只执着于‘挑水砍柴’的事相,即是迷头认影。”
思想价值:正本清源,泽被后世
虚云法师以禅宗心髓注《楞严经》,在近代佛教义学衰微之际,正本清源,破斥了“以解代悟”“口头禅”等流弊,重振了“禅教合一”“解行并重”的修学传统,其注解的核心价值在于:
- 契理契机:将深奥的《楞严经》义理与禅修实践结合,为不同根机的学人指明了“从文字入观,从观照悟心”的路径,上根者可直指心性,中下根者可次第修行。
- 破邪显正:针对“外道邪说”“禅门空疏”等弊病,以《楞严经》的“破妄显真”为武器,强调“修行需实证,非靠知见”,护持了佛法的正法眼藏。
- 普被三根:其开示语言朴实无华,常以“比喻”“公案”为引,无论出家在家、学佛久近,皆能从中获益,被誉为“《楞严经》修行指南的活教材”。
《楞严经》核心概念与虚云法师注解要点对照表
核心概念 | 经文出处 | 虚云法师阐释重点 | 修行实践意义 |
---|---|---|---|
七处征心 | 卷二 | 破“攀缘心”的执着,心性本空,觅之了不可得 | 初学禅修时,观照念头的生灭,识“妄心无体”,为“显真”做准备 |
十番显见 | 卷三 | “见性”为常住真心,不随物转,如明镜照物 | 返观“能见之性”,历历孤明,破“能所对立”,亲证“心佛不二” |
耳根圆通法门 | 卷五 | “返闻闻自性”,不向外求,只闻“能闻”之性,根尘脱落 | 以“念佛是谁”为话头,生起疑情,疑情破处,悟即现前 |
五十阴魔 | 卷七至卷九 | 阴魔是自身妄想变现,不取不舍,觉照分明 | 历境验心,于境界中炼心,破“着魔”与“着相”之病 |
真如本性 | 卷一至卷十 | 真如即“自性佛”,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遍一切处 | 放下“我执”“法执”,在日常中体认“行住坐坐皆是修行”,见性即成佛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虚云法师的《楞严经》注解与其他古德注解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解答:虚云法师的注解虽未逐句疏文,却以“禅宗心髓”为核心,区别于古德注解的“义理分析”或“名相训诂”,其独特之处有三:一是“重实证”,结合自身参访经历,将经文义理转化为“亲证实相”的体验,如以“参‘念佛是谁’”印证“七处征心”;二是“破知见”,强调“离文字相”,反对学人沉溺于“知解边事”,指出“解悟”需通过“参究”升华为“证悟”;三是“契时机”,针对近代佛教“禅教分离”“口头禅”等弊病,以“禅教合一”“解行并重”为纲,为学人指明“从文字入观,从观照悟心”的实修路径。
问题2:现代修行者如何通过虚云法师的注解更好地实践《楞严经》的教法?
解答:现代修行者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先持戒”,以“五戒十善”为基础,净化身心,避免“戒体不持”而着“阴魔”;二是“参话头”,以“念佛是谁”为入手处,在日常中提起“疑情”,如虚云法师所言“疑情如钩,能钓大鱼”,于行住坐卧中参究;三是“历境炼心”,将“返闻闻自性”的功夫融入生活,遇顺逆境界时,不执着于“相”,而观“能遇”“能受”之性,时时刻刻“觉照当下”,直至“心佛不二”,需避免“口头禅”与“知解障”,如虚云法师告诫:“经义虽妙,不修则无益;若能依教奉行,悟则当下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