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净修法师,当代汉传佛教僧人,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朴实的弘法风格和慈悲济世的精神,在浙江乃至全国佛教界享有崇高声誉,法师俗姓张,1965年出生于浙江宁波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少年时期即对佛典产生浓厚兴趣,1983年,于天台山国清寺依止静慧老和尚剃度出家,法名“净修”,寓意“清净修行,普度众生”。
出家后,净修法师先后在天台山佛学院、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深造,系统学习戒律、俱舍、中观、唯识等佛法义理,尤其精研《法华经》《华严经》及净土宗经典,1990年,于江西庐山东林寺受具足足戒,之后曾赴五台山、普陀山等名山闭关修行,历时数载,深入禅观,体悟佛法真谛,法师常言:“修行不是避世,而是在红尘中炼心,在日常中见性。”
净修法师秉持“人间佛教”理念,致力于将佛法智慧融入现代社会,自2000年起,他受邀于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寺院及高校讲经说法,内容涵盖《心经》《金刚经》等基础经典,以及“佛法与人生”“禅修与现代生活”等实用主题,语言通俗易懂,贴近大众,深受信众喜爱,为规范弘法体系,法师于2012年在宁波创办“净修佛学苑”,开设初级、中级、高级课程,培养青年僧才及居士骨干,至今已有数百名学员毕业,他还积极参与寺院建设,先后修复宁波慧日禅寺、杭州法净寺等古刹,恢复丛林规制,弘扬正信佛法。
净修法师的佛学思想以“悲智双运”为核心,强调“解行并重”,他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认为学佛不应脱离现实生活,而应将慈悲心与智慧观照融入工作、家庭、人际交往中,法师特别重视“禅净融合”,提倡以禅定功夫净化心灵,以净土信念坚定道心,引导信众“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其开示集《净修法语》《心灯集》等,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阐释深奥佛法,被誉为“现代人的心灵指南”。
除弘法利生外,净修法师还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创立“净修慈善基金会”,长期资助贫困学生、帮扶孤寡老人、参与灾区救援,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法师带头捐款捐物,组织僧俗信众为一线医护人员送去防护物资和暖心关怀,践行“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的菩萨行,他还推动中韩、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多次率团赴韩国、日本参访,促进汉传佛教与各国佛教界的友好往来。
时间 | 弘法事件 | 地点/影响 |
---|---|---|
2000年 | 首次开讲《心经》 | 宁波慧日禅寺,吸引信众数百人 |
2005年 | 主办“青年禅修营” | 天台山国清寺,培养青年修行者 |
2012年 | 创办“净修佛学苑” | 宁波,成为华东地区佛学教育基地 |
2018年 | 出版《净修法语》 | 全国发行,销量超10万册 |
2020年 | 疫情期间组织慈善救助 | 浙江、湖北等地,捐助物资超500万元 |
净修法师常说:“佛法的本质是智慧与慈悲,修行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他以身作则,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早课、坐禅、过斋,严格持戒,其“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重精神,为年轻僧侣树立了榜样,在日常弘法中,法师常以“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开示大众,强调心性的修养胜于形式,但又不轻视戒律的重要性,倡导“以戒为基,以禅为用,以净为归”的修行路径。
年近六旬的净修法师仍奔波于弘法一线,无论是面对都市白领的职场困惑,还是乡村老人的生活疾苦,他总能以佛法智慧给予温暖启迪,他常说:“只要有一颗向善向道的心,处处都是道场,人人皆可修行。”这种贴近众生的弘法风格,让古老的佛法在现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也让无数迷茫者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FAQs
问:净修法师对在家居士的修行有哪些具体建议?
答:净修法师常开示在家居士,修行应从“戒、定、慧”三学入手,先持五戒十善,规范身口意;再以念佛、静坐等方式培养定力,净化妄念;最终以智慧观照人生实相,破除我执,他特别强调“在生活中修行”,例如将工作道场当作修行道场,待人接物时保持慈悲心,遇到逆境时用智慧转化烦恼,做到“烦恼即菩提”。
问:净修法师创办的“净修佛学苑”有哪些特色课程?
答:“净修佛学苑”课程设置兼顾教理与实修,特色包括:基础课程(《佛学基础》《戒律学纲要》)、经典研读(《心经》《金刚经》《阿弥陀经》详解)、禅修实践(坐禅、行禅、念佛方法)、现代应用(佛法与心理学、职场伦理、家庭关系),课程采用“理论学习+共修实践”模式,学员需通过禅修营、志愿服务等实践环节,将所学佛法融入生活,真正做到“解行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