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成法师,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伽,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严谨的修行态度和慈悲的弘法精神,在海内外信众中享有崇高声誉,法师一生致力于佛法的传承、弘扬与实践,在教义研究、僧伽培养、社会关怀、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均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人间佛教”的践行者与新时代佛教教育的推动者。
早年经历与出家因缘
法成法师俗姓李,196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传统文化与哲学抱有浓厚兴趣,尤其对佛教典籍中的慈悲智慧心生向往,少年时期,因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豁然有悟,萌生出家修行之志,1983年,于扬州大明寺依上 下真大和尚剃度出家,法号“法成”,寓意“佛法成就”,出家后,法师先于寺院学习威仪教规,每日诵经持咒、礼佛诵经,奠定坚实的信仰基础。
修行与参学:遍访名师,深研教理
为求正知正见,法成法师于1985年前往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深造,系统学习唯识、中观、天台、华严等佛教宗派教义,并以优异成绩毕业,此后,他不满足于书本知识,先后赴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等名山古参访高僧,曾依止过台湾佛光山星云长老、苏州西园寺明 学法师等大德,虚心请益,参禅悟道。
在修行方法上,法师强调“解行并重”:一方面深入经藏,研读《大藏经》原典,尤其对《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楞严经》等经典有独到见解;另一方面坚持禅修实践,每年至少安居三个月,期间止语静修,观心参究,以体证佛法真谛,他曾说:“佛法不是文字游戏,而是要落实在生活中,在行住坐卧中体悟‘烦恼即菩提’的智慧。”
弘法事业:立足本土,面向世界
1990年起,法成法师开始弘法利生,先后担任苏州寒山寺、杭州灵隐寺、上海玉佛寺等名寺的监院、首座等职,讲经说法,接引信众,他的讲经风格深入浅出,既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又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困惑,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奥的佛法义理,深受年轻信众欢迎。
为推动佛教教育,法师于2000年创办“法成佛学院”,以“培养具足正见、正行、正念的僧才”为宗旨,开设唯识、中观、戒律、禅修、外语等课程,亲自授课并编写教材,截至2023年,佛学院已培养僧才千余人,遍布海内外佛教团体。
在社会关怀方面,法师积极践行“人间佛教”理念,发起“慈航行动”,组织僧俗二众开展扶贫助学、医疗救助、灾后重建等公益活动,尤其在2008年汶川地震、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法师带头捐款捐物,并组织心理疏导团队,为受灾群众和一线医护人员提供精神支持。
法师还致力于佛教文化交流,多次受邀赴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弘法,参加“世界佛教论坛”“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等活动,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佛教界的对话与合作,他主张“以文化为纽带,以慈悲为桥梁”,推动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著作与思想:契理契机,融古贯今
法成法师的著作等身,涵盖佛学研究、修行开示、人生感悟等多个领域,主要著作包括《唯识学概论》《楞严经讲记》《生活中的佛法》《禅修与现代生活》等,唯识学概论》被多所高校选为哲学宗教学专业参考书,《生活中的佛法》则以平实的语言阐释佛法在当代社会的应用,销量突破十万册。
在思想体系上,法师提出“以戒为根,以禅为体,以慧为用”的修行理念,强调佛教徒应在持戒的基础上,通过禅修培养定力,以般若智慧观照人生,他认为,佛法不是消极避世的,而是积极入世的:“佛教徒不仅要追求个人解脱,更要肩负社会责任,用慈悲心温暖世界,用智慧心化解矛盾。”这一思想对当代佛教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影响与荣誉
法成法师的弘法事业与社会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先后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江苏省政协常委等职,2015年,他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2020年,被国际佛教联合会授予“人间菩萨”勋章,以表彰其在促进世界和平与佛教文化传承中的卓越贡献。
尽管身兼数职,法师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每日清晨四点起床,诵经、禅修、处理事务,过着“少欲知足、精进不怠”的僧伽生活,他曾说:“出家的意义,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担当众生的苦难,传播佛法的光明。”
法成法师生平年表(简表)
时间 | 事件概要 |
---|---|
1965年 | 出生于江苏扬州,俗姓李。 |
1983年 | 于扬州大明寺出家,依上 下真大和尚剃度。 |
1985-1988年 | 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学习,毕业。 |
1989-1999年 | 参访五台山、九华山等名山,依止星云长老、明 学法师等大德参学。 |
1990年起 | 先后任苏州寒山寺、杭州灵隐寺监院,开始弘法。 |
2000年 | 创办法成佛学院,培养僧才。 |
2005年 | 当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
2008年 | 发起“慈航行动”,参与汶川地震救援。 |
2015年 | 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
2020年 | 获国际佛教联合会“人间菩萨”勋章。 |
2023年 | 继续主持佛学院弘法工作,推动佛教文化国际交流。 |
相关问答FAQs
问:法成法师的弘法理念核心是什么?如何体现在他的弘法实践中?
答:法成法师的弘法理念核心是“人间佛教”,即强调佛法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主张“以出世心做入世事”,既要追求个人解脱,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在实践中,这一理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讲经说法贴近生活,如在《生活中的佛法》中,他用“职场中的禅修”“家庭中的慈悲”等主题,将佛法融入日常;二是推动佛教教育,创办法成佛学院,培养“学修并重”的僧才,确保佛教传承与时俱进;三是开展社会公益,通过“慈航行动”扶贫助学、救灾抗疫,将慈悲心转化为实际行动,让信众在服务社会中体悟佛法。
问:法成法师对现代佛教教育有哪些创新?
答:法成法师在佛教教育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现代化”与“国际化”两方面,在现代化方面,他打破传统“师徒相授”的模式,引入学院制教育,开设戒律、禅修、外语、心理学等课程,并鼓励僧俗二众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培养“懂教理、会修行、能弘法、善管理”的综合型人才;在国际化方面,他推动佛学院与海外佛教院校合作,开展交换生项目,并亲自用英语讲经,促进佛教文化跨文化传播,他还倡导“数字化弘法”,利用网络平台开设佛学课程,让更多人便捷接触正法,适应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