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灵隐寺性空法师

灵隐寺作为江南千年古刹,自东晋咸和元年(326年)由印度僧人理理开山以来,历经沧桑,高僧辈出,其中性空法师以其深厚的禅修功底、悲悯的济世情怀与卓著的护教功绩,成为近代灵隐寺复兴与发展的重要奠基人,性空法师(1922—2017),俗姓王,江苏盐城人,19岁于镇江金山寺出家,师从慈舟法师,后依止虚云老僧,深得禅宗心要,他一生以“绍隆佛种,续慧命灯”为己任,尤其在住持灵隐寺期间,不仅修复了千年古刹的庄严道场,更以“农禅并重”“人间佛教”的理念,推动佛教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其修行与弘法事迹,至今仍为信众所敬仰。

灵隐寺性空法师

修行之路:从戒定真香到心无所住

性空法师的修行生涯,始于对戒律的严格持守,青年时期,他在金山寺依慈舟法师研习《梵网经》《四分律》,深信“戒为无上本,心佛及众生”,每日五更早课,持诵《楞严咒》至天明,午后研习经论,夜晚坐禅不辍,数十年如一日,虚云老僧曾评价其“戒如秋月,心如止水,堪为法门栋梁”,1953年,性空法师于扬州大明寺受具足戒,后隐居于杭州天竺寺,闭关三年,专修“念佛禅”,以一句“阿弥陀佛”摄心,达到“动静一如,语默不二”的境界。

他常说:“修行不在山林,而在人心;不在形式,而在实证。”即便在特殊年代,他仍以“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苦行精神坚守信仰,暗中为信众开示佛法,以“心净则国土净”的理念安抚人心,这种“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的修行态度,为他日后弘法奠定了坚实的内在根基。

护持灵隐:千年古刹的复兴之路

1986年,性空法师被推举为灵隐寺住持,此时的灵隐寺虽在1980年得以部分开放,但大雄宝殿、天王殿等主要建筑历经战火与岁月侵蚀,梁柱腐朽,佛像蒙尘,僧众不足十人,道场几近荒废,面对“殿堂倾颓,法脉将断”的困境,性空法师以“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的悲愿,踏上了复兴之路。

修复道场,重现庄严:他奔走于国内外,募集资金,历时十年,先后完成大雄宝殿、天王殿、药师殿等主体建筑的修缮,重塑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观音菩萨等金身,并邀请国内知名画师绘制《五百罗汉图》《灵隐十景图》,使古刹重焕光彩,尤其在大雄宝殿修复中,他坚持“修旧如旧”,保留宋代建筑风格,用楠木替换腐朽梁柱,以传统榫卯结构加固,确保建筑的稳固与庄严。

灵隐寺性空法师

恢复僧团,续慧命灯:为解决僧众匮乏问题,性空法师创办“灵隐寺僧伽培训班”,亲自讲授《戒律学》《唯识学》,并要求年轻僧人“农禅并重”——每日清晨出坡劳作(种植蔬菜、养护林木),午后坐禅诵经,晚上学习经论,他常说:“修行不离世间,劳动即是修行;度人先需度己,僧团是弘法之本。”至1990年,灵隐寺僧众增至百余人,年龄结构合理,戒律严明,成为江南佛教重镇。

弘法利生,广结善缘:性空法师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他积极推动佛教与社会融合:创办“灵隐寺慈善功德会”,资助贫困学生、帮扶孤寡老人;开设“灵隐寺文化大讲堂”,邀请学者、艺术家分享佛教文化、书法、茶道等艺术;每年举办“水陆法会”“传戒法会”,为信众提供学佛平台,他还倡导“人间佛教”,强调“佛法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入世”,鼓励信众“在工作中修行,在生活中悟道”。

思想精髓:以心印心,悲智双运

性空法师的弘法思想,以“禅净双修”为核心,融合“人间佛教”理念,强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他常说:“念佛是修禅,禅也是念佛;念一句阿弥陀佛,是念自性佛;参一则公案,也是参自性心。”他提倡“生活禅”,主张“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在日常生活中体悟“本来面目”。

他的开示简朴直白,充满智慧,曾有信徒问:“如何才能开悟?”他答:“放下执着,开悟就在当下;烦恼即菩提,迷悟在一念间。”又有信徒问:“如何修行?”他指指心口:“修心,修心,再修心;念佛,念佛,再念佛。”这种“以心印心”的教化方式,让不同根器的信众都能受益。

灵隐寺性空法师

他特别重视“孝道”,认为“孝是众善之本”,常讲《地藏经》,劝信徒“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将家庭伦理与佛教戒律结合,使佛法更贴近民间生活。

性空法师弘法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概要
1941年 于镇江金山寺出家,师从慈舟法师
1953年 于扬州大明寺受具足戒,后隐居杭州天竺寺闭关三年
1986年 被推举为灵隐寺住持,开始修复古刹
1990年 灵隐寺僧伽培训班成立,培养青年僧人
1995年 灵隐寺慈善功德会成立,开展社会慈善事业
2000年 主办“灵隐寺文化大讲堂”,推动佛教文化传播
2017年 圆寂于灵隐寺,享年95岁,僧俗信众数千人送别

相关问答FAQs

Q1:性空法师的“农禅并重”理念具体是如何实践的?
A1:性空法师认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修行不能脱离劳动,他在灵隐寺周边开辟茶园、菜园,要求年轻僧人每日清晨出坡劳作,种植茶叶、蔬菜,不仅自给自足,还将部分农产品用于慈善义卖,所得款项用于帮扶贫困,劳动中强调“专注当下”,如采茶时只专注于采茶,不思过去未来,将劳动转化为禅修,实现“劳作即修行”的目标,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僧团的生计问题,又培养了僧人的吃苦耐劳精神,使“农禅并重”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得以延续。

Q2:性空法师对灵隐寺的文化传承有哪些贡献?
A2:性空法师重视佛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修复古建筑时保留宋代风格,邀请传统工匠使用榫卯结构、彩绘技艺,确保建筑的历史价值;二是整理灵隐寺历史文献,主持编纂《灵隐寺志》,记录寺院千年沿革与高僧事迹;三是推动佛教艺术传播,邀请画师绘制《五百罗汉图》《灵隐十景图》,并开设书法、茶道、梵呗等课程,让信众在艺术中感受佛法智慧,他还倡导“佛教文化进校园”,与高校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使灵隐寺成为江南佛教文化的重要研究基地。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