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庙亮法师是谁?他的修行经历有何特别之处?

庙亮法师,俗名王庙亮,1963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一个佛教氛围浓厚的家庭,自幼受祖父影响,对佛法心生向往,常随长辈出入寺院,聆听梵呗,诵经持咒,1985年,于泉州开元寺礼圆拙长老剃度出家,法号“庙亮”,圆拙长老为近代高僧,弘一法师弟子,以持戒精严、禅修深厚著称,庙亮法师在其座下深得法乳,奠定了坚实的佛学根基与修行品格。

庙亮法师

出家后,庙亮法师先后于中国佛学院、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佛学系深造,系统学习汉传佛教与南传佛教经典,兼通中、巴、英三语,他不仅深研《法华经》《华严经》等大乘教义,亦对南传上座部禅法有独到体悟,形成“汉传为体,南传为用,契理契机”的弘法风格,1990年,受聘于中国佛学院任教,主讲《戒律学》《禅宗思想史》,培养了一批青年僧才,其授课深入浅出,以“生活化禅修”理念著称,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将深奥教义融入日常行持。

作为泉州开元寺方丈(2010年晋院),庙亮法师致力于寺院文化复兴与弘法创新,他主持修复了开元寺唐代双塔、宋代大雄宝殿等古迹,重现“桑莲法界”的千年古刹风貌;同时推动寺院现代化转型,建立“开元弘法中心”,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弘法活动:每周举办“禅修体验营”,面向都市人群教授止观法门;开设“智慧人生”公益讲座,将佛法应用于职场压力、家庭关系等现实议题;创办“开元书院”,整理出版《开元寺志》《圆拙法师文集》等典籍,传承闽南佛教文化,其弘法足迹遍及东南亚、欧美地区,曾受邀在斯里兰卡国际佛教论坛、美国哈佛大学“中国禅学研讨会”发表演讲,以“佛教中国化”与“人间佛教”为主题,展现中华佛教的包容性与时代价值。

庙亮法师的思想核心可概括为“以戒为基,以禅为体,以善为用”,他强调“戒律是佛法之根本”,主张“持戒即自由”,认为戒律并非束缚,而是规范身心、趋向解脱的阶梯;在禅修实践上,提倡“生活禅”,将行住坐卧、待人接物皆视为修行道场,曾提出“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即是禅”的简易法门,打破禅修的神秘化;在社会关怀上,积极践行“人间佛教”,推动佛教慈善事业,2008年汶川地震时,发起“开元慈善基金”,筹款数千万元用于灾区重建与助学;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组织僧俗信众捐赠物资,并在线开示“疫情中的心灵防护”,以佛法智慧安定人心。

庙亮法师

其弘法特色可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传统与现代融合,既坚守丛林清规,又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让佛法贴近年轻群体;二是理论与实践并重,不仅著书立说,更以身作则,坚持每日凌晨3点起床诵经、坐禅,数十年如一日;三是本土与国际兼顾,在推动闽南佛教文化传承的同时,促进中外佛教交流,让中国佛教走向世界。

庙亮法师常说:“佛法的本质是慈悲与智慧,弘法的目的是让众生离苦得乐。”他以“绍隆佛种,续慧命”为己任,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担当,成为当代佛教界“解行并重、悲智双运”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影响不仅体现在僧伽教育与文化传承,更在于将佛法智慧转化为服务社会、净化人心的现实力量,让更多人感受到佛教的当代价值。

以下是关于庙亮法师的相关问答FAQs:

庙亮法师

Q1:庙亮法师提倡的“生活禅”具体有哪些实践方法?
A1:庙亮法师的“生活禅”核心是“将修行融入生活”,具体方法包括:①正念生活:日常行住坐卧保持觉知,如吃饭时专注食物的色香味,不看电视、不玩手机;②慈悲待人:以“换位思考”对待他人,面对冲突时先观照自己的嗔心,以宽容化解矛盾;③简化欲望:通过“断舍离”减少物质依赖,将更多时间用于禅修与学习;④职场修行:将工作视为道场,认真负责完成任务,不攀比、不抱怨,在尽责中培养定力,这些方法旨在让普通人无需脱离生活,即可在日常生活中体悟佛法。

Q2:庙亮法师如何看待佛教与科学的关系?
A2:庙亮法师认为佛教与科学并非对立,而是“不同维度探索真理的体系”,他提出“佛教是心灵的科学,科学是物质的心学”:科学通过实证研究物质世界的规律,佛教通过禅修探索心性的本质,二者在“求真”的目标上一致,佛教“缘起法”与现代系统论都强调事物相互依存;“禅定”中的专注训练,与心理学中的“正念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主张以开放心态对待科学,认为科学的发展可以印证佛教的部分教义(如宇宙无常),同时佛教的智慧也能为科技发展提供伦理指引(如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二者应互补共进,共同服务于人类福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