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寺庙神位究竟该怎么称呼?有哪些具体说法?

寺庙的神位称呼是宗教文化与信仰内涵的重要载体,不同宗教、不同神灵因其身份职能、教义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差异,形成了丰富而严谨的称呼体系,这些称呼不仅是对神灵的尊称,更反映了信众对宇宙秩序、神权等级和信仰核心的认知,需结合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等不同背景具体分析。

寺庙的神位怎么称呼

佛教寺庙神位的称呼

佛教以“佛、法、僧”三宝为核心,神位称呼围绕“觉悟”“慈悲”“度化”等教义展开,强调对“本师”的尊崇和对菩萨、罗汉等圣贤的敬仰。

核心佛宝:本师与诸佛

佛教寺庙的主殿通常为“大雄宝殿”,“大雄”是释迦牟尼佛的德号,意为“大智大勇的圣者”,故主神位多为“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师”意为根本导师,强调释迦牟尼佛是佛教徒的根本修行榜样,其他佛如阿弥陀佛、药师佛等则各有专称:

  • 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意为“无量光”“无量寿”,神位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为梵语音译,意为“皈依、敬礼”,表达对佛的归命信顺。
  • 药师佛: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能除生死病苦,满足众生所求,神位称“消灾延寿药师琉璃光如来”,简称“药师佛”。
  • 弥勒佛:未来佛,释迦牟尼佛的补处菩萨,现居兜率天内院,神位称“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汉传寺庙中常有布袋和尚形象的“大肚弥勒”,神位可称“大肚弥勒菩萨”,突出其“欢喜包容”的象征。

菩萨位:大悲与大智

菩萨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乘修行者,神位前常加“大”字,彰显其功德广大,并以“菩萨”为后缀,部分菩萨有特定尊号:

  • 观世音菩萨:象征“大悲”,寻声救苦,神位称“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或加“救苦救难”前缀,如“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 文殊菩萨:象征“大智”,代表佛陀的智慧,道场在五台山,神位称“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师利”为梵语音译,意为“妙吉祥”。
  • 普贤菩萨:象征“大行”,实践菩萨道,道场在峨眉山,神位称“大行普贤菩萨”。
  • 地藏菩萨:象征“大愿”,救度地狱众生,神位称“大愿地藏王菩萨”,“王”字凸显其誓愿深重。

声闻护法:罗汉与护法神

罗汉是“断除烦恼、证得涅槃”的圣者,护法神则护持佛法僧三宝:

寺庙的神位怎么称呼

  • 罗汉:十六罗汉或十八罗汉,神位称“尊者某某”,如“宾度罗跋罗堕尊者”“迦诺迦跋黎堕阇尊者”,尊者”为对阿罗汉的尊称。
  • 护法神:包括天王(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神位称“某某天王”)、韦驮菩萨(佛教护法神,神位称“护法韦驮尊天菩萨”)、伽蓝菩萨(关羽,汉传佛教中常称“伽蓝菩萨关圣帝君”,融合了儒释道对“忠义”的推崇)。

道教宫观神位的称呼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神位称呼围绕“道炁(qì)”“神仙”“功德”展开,形成以“三清”为核心,四御、诸星、地方神灵为辅的等级体系。

三清:道教的最高神

“三清”是“道”的化身,代表宇宙本源与演化,是道教宫观中最核心的神位:

  • 玉清元始天尊:居三清之最,象征“道”的原始混沌,神位称“玉清境三清宫三宝天尊元始天尊天尊”,简称“元始天尊”。
  • 上清灵宝天尊:象征“道”的演化,掌教化万物,神位称“上清境大赤天三清宫三宝天尊灵宝天尊天尊”,简称“灵宝天尊”。
  • 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象征“道”的显现,以《道德经》教化众生,神位称“太清境三清宫三宝天尊道德天尊天尊”,简称“道德天尊”或“太上老君”。

四御与诸天帝:辅佐三清的神灵

四御是辅佐三清统御万天的四位天帝,另有雷部、星部等神灵:

  • 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简称“玉皇大帝”,为“四御”之首,统御三界十方。
  • 紫微北极大帝:统御诸星,掌管人间祸福。
  •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御雷部与兵戈,掌天地兵革。
  • 后土皇地祇:掌管山川大地,与“天”对应,称“承天效厚后土皇地祇”。
  • 雷部诸神:如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掌雷雨之神,神位称“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雷院雷霆都司”。

地方与民俗神灵:贴近生活的信仰

道教吸收了大量民间信仰神灵,神位称呼更具地方性和实用性:

寺庙的神位怎么称呼

  • 妈祖:海上保护神,全称“天上圣母湄洲女”,神位称“天上圣母妈祖”或“湄洲妈祖”。
  • 城隍爷:城市守护神,神位称“某县城隍显佑伯”(如“上海县城隍显佑伯”),或“某府城隍忠佑王”。
  • 土地公:地方守护神,掌管一方福祸,神位称“本境土地福德正神”,“福德正神”是对土地公的尊称。
  • 八仙:道教传说中的散仙,神位称“东华上仙钟离权”“正阳帝君钟离权”(汉钟离)、“国舅仙官曹国舅”等,各有“仙”“帝君”“仙官”等后缀。

民间信仰寺庙神位的称呼

民间信仰寺庙常融合佛、道及地方崇拜,神位称呼更灵活,以“实用”“应验”为核心,强调神灵的职能与地域关联:

功德神灵:忠义、孝道与行业祖师

  • 关圣帝君:即关羽,象征“忠义”,神位称“关圣帝君”或“山西夫子”,部分庙宇称“协天大帝”。
  • 岳飞:象征“精忠报国”,神位称“岳武穆王”或“岳鄂王”。
  • 行业祖师:如鲁班(木匠,称“巧圣先师”)、妈祖(渔民,称“海神娘娘”)、文昌帝君(文人,称“文昌梓潼帝君”)。

自然与祖先神灵

  • 境主神:地方守护神,如“某山境主”“某水境主”,神位称“本境境主某某神”。
  • 社公:土地神的地方别称,神位称“某地社公”或“福德正神”。
  • 祖先神位:部分民间寺庙会供奉地方大族祖先,神位称“某氏历代高僧/先师神位”,祖先神位多见于家祠,寺庙中较少。

神位称呼的通用原则

  1. 尊称与敬语:多用“南无”(佛教)、“大”“尊”“圣”“帝”“君”(道教)、“神”“仙”(民间)等敬语,如“南无”“大慈大悲”“天尊”“帝君”。
  2. 身份标识:通过“佛”“菩萨”“天尊”“帝君”“神”“仙”等后缀区分神灵等级(如佛>菩萨>罗汉,天尊>帝君>神)。
  3. 地域与流派:同一神灵在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称呼,如妈祖在福建称“妈祖”,在台湾称“天上圣母”;佛教禅宗强调“本师”,净土宗强调“阿弥陀佛”。
  4. 书写规范:神位通常竖写,从右到左,上方写“供奉”二字,中间为神号,两侧配对联(如“佛光普照”“法雨慈云”),字体多用楷书或隶书,体现庄重。

不同宗教/信仰神位称呼对照表

宗教/信仰类别 主要神位 常见称呼示例 供奉场所
佛教 释迦牟尼佛 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大雄宝殿
佛教 观世音菩萨 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观音殿
佛教 韦驮菩萨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韦驮菩萨 天王殿或山门
道教 元始天尊 玉清境元始天尊天尊、元始天尊 三清殿
道教 玉皇大帝 昊天金阙玉皇大天尊、玉皇大帝 玉皇殿
道教 妈祖 天上圣母妈祖、湄洲妈祖 妈祖庙
民间信仰 关圣帝君 关圣帝君、山西夫子、协天大帝 关帝庙
民间信仰 土地公 本境土地福德正神、土地公公 土地庙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寺庙神位上的“南无”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的神位前有,有的没有?
解答:“南无”是梵语“Namas”的音译,意为“皈依、致敬、归命”,是佛教徒表达对佛、法、僧三宝尊敬的敬语,通常用于佛教神位前,如“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强调信众对佛的归顺与信奉,而道教神位前一般不加“南无”,道教多用“玄门”“太上”等敬语,如“太上老君”“玉皇大帝”;民间信仰神位则直接以神灵名号称呼,如“关圣帝君”“妈祖”,这反映了不同宗教对“神圣”概念的表达差异——佛教强调“皈依”,道教强调“道炁”,民间信仰更侧重“神灵职能”。

问题2:同一寺庙中,不同殿宇的神位称呼有什么讲究?比如大雄宝殿和观音殿?
解答:不同殿宇的神位称呼对应主神的身份职能和教义内涵,体现寺庙的信仰核心,以佛教寺庙为例:大雄宝殿是“主殿”,供奉“佛”,核心是“三宝”中的佛宝,故主神为释迦牟尼佛(或横三世佛),强调其“本师”地位,神位称“本师释迦牟尼佛”,突出“根本导师”的意义;观音殿是“配殿”,供奉“菩萨”,核心是“慈悲救苦”,故神位称“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突出其“寻声救苦”的度化职能,道教宫观中,三清殿供奉“三清”(道炁化身),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统御三界),分别对应“宇宙本源”与“世俗秩序”的信仰层次;民间信仰寺庙中,妈祖殿主供“妈祖”(海上保护),关帝殿主供“关圣帝君”(忠义象征),殿宇神位的称呼体系直接反映了信众对“功能神”的依赖与崇拜。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