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堪法师是中国近代佛教史上一位兼具深厚修行功底与广泛弘法影响力的高僧,其一生以“禅净双修、解行并重”为宗旨,在恢复佛教道场、培养僧才、阐释经典及社会慈善等方面均有卓越贡献,为当代佛教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重要力量。
妙堪法师192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一个世代信佛的家庭,祖父为当地乡绅,常设斋供僧,母亲更是虔诚的佛教徒,每日诵持《金刚经》,法师自幼耳濡目染,对佛法心生亲近,12岁时偶然读到《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一句,虽不能全解,却心有触动,常于庭前静坐思索,19岁那年,因体弱多病,父母遂允其出家,投奔杭州灵隐寺,依止时任方丈某老和尚剃度,法名“妙堪”,取“妙法堪闻”之意,老和尚见其根器利,便嘱其“以戒为基,以禅为体,以净为归”,奠定了他一生的修行方向。
出家后,妙堪法师首先于灵隐寺受具足戒,随后潜心研习戒律,每日持诵《梵网经》《四分律》,一丝不苟,为求深造,他于1940年前往江苏镇江金山寺参学,金山寺以禅风峻烈著称,法师在此每日坐香四支,兼习止观,同时研习《楞严经》《法华经》等大乘经典,逐渐领悟“烦恼即菩提”的禅机,1945年,法师慕名至江西云居山亲近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以“看话禅”教导,令其参究“念佛是谁”的话头,妙堪法师在云居山苦参三年,于一次坐中忽然心境豁然,彻见自性,后在日记中写道:“念佛者是谁?念佛者即是佛,佛即是念佛者,能所双亡,心佛不二。”此后,他将禅宗的直指人心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融会贯通,提出“禅净不二”的理念,认为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往生净土”本是异曲同工,皆以“心净”为核心。
1953年,妙堪法师受聘为苏州戒幢律寺佛学院讲师,主讲《法华经》与《阿弥陀经》,他授课深入浅出,善于结合日常生活阐释佛法,例如讲“一念三千”时,以“吃饭时知吃饭,说话时知说话”为例,说明当下的一念清净即是三千世间,1966年文革期间,法师被迫还俗隐居于浙江乡间,虽身处逆境,仍坚持每日早晚课诵,暗中为信众讲经说法,从未间断,1980年宗教政策落实后,法师受邀主持恢复浙江宁波天童寺——这座被誉为“东南佛国”的千年古刹,面对殿堂倾颓、僧众离散的困境,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历时十年,终于使天童寺重现庄严,1990年,法师创办“妙堪佛学院”,亲自制定“解行并重、悲智双运”的办学方针,课程涵盖经教、戒律、禅修、梵呗等,并邀请海内外高僧大德授课,十余年间培养僧才近两百人,如今多分布于各大寺院弘法。
妙堪法师的思想核心可概括为“心净则国土净,行善则福自至”,他常开示信众:“佛法非出世法,亦非世间法,乃是在世间而超越世间的生活智慧。”他认为修行不必脱离社会,而是在日常待人接物中保持觉照,买菜时不忘慈悲,待人时不忘智慧”,便是真修行,在经典阐释上,他特别重视《法华经》的“开权显实”,强调一切众生皆具佛性,鼓励信众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同时弘扬净土宗的“持名念佛”,认为末法时代,持名念佛是契理契机之法门,但需以“信愿行”三资粮为根本,强调“深信切愿,至诚专念”,法师还积极倡导“人间佛教”,认为佛教应关注社会现实,利益众生,他曾说:“出家的僧人不是避世的隐士,而是众生的服务员,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慈悲,为世界带来光明。”
妙堪法师的弘法足迹遍及江南各地,其讲经说法录音被制成《妙堪法师讲经集》光盘,流通海内外,影响深远,他创办的妙堪佛学院被誉为“江南僧才摇篮”,培养的弟子中,多人后来成为寺院方丈、佛学院院长,成为当代佛教的中坚力量,法师还热心慈善,曾多次组织信众为灾区捐款捐物,资助贫困学生,创办“妙堪助学基金”,帮助上千名贫困儿童完成学业,1998年长江洪灾时,法师亲自带队赶赴灾区,发放物资,慰问灾民,其慈悲行动感动了无数人。
以下是妙堪法师生平重要事件年表:
年份 | 事件 |
---|---|
1920年 | 出生于浙江宁波,幼年随母礼佛 |
1935年 | 于杭州灵隐寺剃度出家,法名妙堪 |
1940年 | 至镇江金山寺参学,习禅净双修 |
1945年 | 赴江西云居山亲近虚云老和尚,参究“念佛是谁” |
1953年 | 任苏州戒幢律寺佛学院讲师,讲授《法华经》《阿弥陀经》 |
1966年 | 文革期间隐居浙江乡间,坚持修行 |
1980年 | 主持恢复宁波天童寺,任方丈 |
1990年 | 创办妙堪佛学院,培养僧才 |
1998年 | 组织长江洪灾救援,开展慈善活动 |
2000年 | 圆寂于天童寺,享年80岁,著作《妙堪法师语录》《法华经讲义》等行世 |
妙堪法师的一生,是修行与弘法的一生,是慈悲与智慧的一生,他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为己任,将个人修行与佛教事业、社会利益紧密结合,为当代佛教树立了“解行并重、悲智双运”的典范,他的思想与事迹,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佛子精进修行,利乐有情。
FAQs
问:妙堪法师提出的“禅净双修”具体如何实践?
答:妙堪法师认为“禅净双修”并非简单地将禅宗与净土宗的修行方法叠加,而是以禅宗的“明心见性”为指导,以净土宗的“持名念佛”为下手处,具体实践上,每日需坚持坐禅参究“念佛是谁”的话头,以观照心性;同时每日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以培养信愿,法师强调,禅修与念佛应相辅相成:禅修能深化对净土“心净则国土净”的理解,念佛能安定禅修中的散乱心,二者结合,方能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问:妙堪法师在佛教教育方面有哪些创新?
答:妙堪法师在佛教教育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上,打破传统单一经学教育,实行“经教+戒律+禅修+世间学问”的综合课程,要求僧众不仅要学佛法,也要学文化、医卜、艺术等,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二是教学方法上,提倡“互动式教学”,鼓励学员提问辩论,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录制讲经视频、建立佛学数据库,让佛法传播更广泛;三是培养目标上,强调“悲智双运”,不仅培养僧人的佛学素养,更注重培养其服务社会、利益众生的菩萨行精神,要求学员定期参与慈善活动,将佛法落实到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