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法师处谦,法师如何践行谦逊之道?

法师处谦,当代佛教界备受尊敬的法师之一,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谦和的弘法风格以及贴近众生的实践智慧,在信众中留下了深远影响,他的一生,是对“谦”字最生动的诠释——于佛法中修谦德,于度生中行谦行,于世间处显谦怀。

法师处谦

修行历程:以谦为基,深入经藏

法师处谦俗姓李,1965年生于江苏苏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传统文化与哲学萌生兴趣,少年时便常读《金刚经》《心经》,对“空”“无相”之义心生向往,18岁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系统学习西方哲学与中国古典文化,却在对比中发现佛教思想对生命本质的洞察尤为深刻,大学期间,他常至玉佛寺参学,亲近当时的方丈真禅法师,在法师点拨下,逐渐明确“以出世心做入世事”的修行方向。

25岁那年,处谦法师于苏州寒山寺剃度,师从性空长老,长老告诫他:“修行先修心,修心先修谦,谦者,如谷之虚,能容万物;如水之柔,能穿顽石。”这句话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出家后,他先在闽南佛学院深造,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又赴中国佛学院研究生班深造,专研《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等大乘经典,尤其注重“般若”与“中观”思想的融合。

为深入体证佛法,他曾三次入山闭关:第一次在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三年中精读《大藏经》,撰写《〈金刚经〉的现代诠释》初稿;第二次在四川峨眉山万年寺,专修止观,体悟“不二法门”;第三次在陕西终南山茅棚,过午不食,头陀苦行,期间因过度劳累曾患重病,却以“病业本空,何执身相”的心态安然处之,三次闭关,不仅深化了他的佛学见地,更让他明白“谦”不仅是态度,更是对真理的敬畏——对经典谦卑,方能深入;对烦恼谦卑,方能降伏;对众生谦卑,方能慈悲。

弘法特色:契理契机,谦和接物

处谦法师的弘法风格,以“谦和”“务实”“贴近生活”著称,他常说:“佛法不是高高在上的学问,而是解决人生烦恼的良方,弘法者要像农夫,了解土地的习性,才能让种子生根发芽。”他的讲经说法,既有对深奥教义的精准阐释,又有对现代人生问题的针对性解答,深受不同年龄层信众的喜爱。
上,他特别强调“解行并重”,他系统讲解《法华经》《华严经》《阿弥陀经》等核心经典,尤其注重《法华经》“开权显实”的思想,引导信众认识“人人皆可成佛”的真理;他倡导“人间佛教”,鼓励信众将佛法融入日常生活,如在职场中修“精进心与平常心”,在家庭中修“慈悲心与包容心”,在社会中修“布施心与利他心”,他曾说:“念经不是修行,念经时的观照才是修行;拜佛不是修行,拜佛时的恭敬才是修行。”

在弘法形式上,他善于运用现代传媒,早年开通博客,以“谦和尚”为笔名撰写文章,用浅白的语言解读“无常”“因果”“慈悲”等概念,单篇阅读量常破十万;近年来,他通过直播平台讲经,镜头前的他总是面带微笑,耐心解答信众提问,甚至有年轻人因他的直播而开始接触佛法,他还创办“谦德书院”,开设国学、禅茶、书法等课程,让不同信仰的人都能通过传统文化感受佛法的智慧。

法师处谦

社会贡献:以谦润世,利他无倦

处谦法师常说:“出家的意义,不在于自己解脱,而在于帮助众生解脱。”多年来,他始终将佛教的慈悲精神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在慈善、教育、环保等领域积极贡献力量。

在慈善方面,他于2003年发起“谦爱心基金”,累计捐款捐物超千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帮扶孤寡老人、灾区重建等,2016年,云南某地发生地震,他第一时间组织信众捐赠物资,并亲自带队前往灾区,为受灾群众分发物资、安抚情绪,有信徒问他:“法师为何如此奔波?”他答:“谦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看到众生苦时,尽己所能去分担,就像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的愿力虽小,但也要尽力。”

在教育方面,他重视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灵成长,2010年,他在苏州创办“谦德学堂”,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免费国学教育,课程包括《弟子规》、书法、禅修等,帮助孩子培养品德与专注力,他曾说:“孩子的教育,就像种树,要先扎根(品德),再长枝叶(知识),佛法讲的‘孝亲尊师’,正是扎根的根本。”

在环保方面,他倡导“绿色生活,从心做起”,多次组织“禅与生态”主题活动,带领信众植树、清理河道,并撰写《生活中的环保禅》一书,呼吁人们通过简朴生活减少对自然的消耗,他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人类对自然的索取,源于内心的贪婪,修‘谦’,就是要放下贪婪,学会与万物和谐共处。”

思想核心:谦德为要,契入中道

处谦法师的思想,以“谦”为核心,融合般若智慧与儒家“谦卦”精神,形成独特的“谦德思想”,他认为,“谦”是修行的基础,也是契入中道的钥匙。

法师处谦

在《〈金刚经〉的现代诠释》中,他写道:“经中‘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正是谦的最高境界,因为破除‘我执’,才能放下傲慢;破除‘人相’,才能尊重众生;破除‘众生相’,才能平等慈悲;破除‘寿者相’,才能超越得失。”他强调,谦不是自卑,而是对自我的清醒认知——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才能不断学习;知道自己有所不能,才能依赖众生;知道烦恼本空,才能不被烦恼所缚。

在《人间佛教的实践》一书中,他提出“三谦”修行法:对法谦(以空观看待经典,不执着于一言一句)、对人谦(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不分贵贱亲疏)、对事谦(以平常心面对顺逆境界,不执着于成败得失),他认为,践行“三谦”,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清净与安定。

法师处谦弘法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983年 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开始接触佛教思想
1990年 于苏州寒山寺剃度,师从性空长老
1995年 闽南佛学院毕业,赴中国佛学院研究生班深造
2000-2003年 第一次入天台山国清寺闭关,精读《大藏经》
2005年 开博客弘法,笔名“谦和尚”
2010年 创办“谦德学堂”,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免费国学教育
2016年 发起“谦爱心基金”,投身慈善事业
2020年至今 通过直播平台讲经,弘法覆盖人群超千万

法师处谦思想核心要点

核心概念 内涵阐释
谦德修行 以“破我执”为基础,通过“对法谦、对人谦、对事谦”,契入般若智慧,消除傲慢烦恼
人间佛教 将佛法融入日常生活,在职场、家庭、社会中践行“慈悲利他”,实现“即世而出世”
契理契机 弘法既要契合佛法真理(契理),又要适应现代众生的根机与需求(契机),避免形式化

FAQs

问:法师处谦为何强调“谦”在修行中的重要性?
答:处谦法师认为,“谦”是破除“我执”的关键,众生之所以有烦恼,根源在于“我执”——执着于“我”的见解、利益、感受,从而产生傲慢、嫉妒、对立等情绪,而“谦”的本质是“放下我执”:对经典谦卑,才能理解“佛说法如筏喻者”,不执着于文字相;对众生谦卑,才能明白“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以慈悲心对待他人;对境界谦卑,才能体悟“诸法空相”,不被顺逆境界所动摇,他曾说:“傲慢是高山,虽高却无法生长草木;谦卑是大地,虽厚却能承载万物,修行就是要从‘高山’走向‘大地’。”

问:法师处谦的弘法方式对现代信众有哪些启示?
答:处谦法师的弘法方式启示现代信众:佛法不应是脱离生活的“空中楼阁”,而应融入日常的“生活智慧”。弘法需“接地气”:他用直播、博客等现代媒介传播佛法,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解答“职场压力”“亲子关系”等现实问题,让佛法从寺庙走向生活;修行需“重实践”:他倡导“在工作中修行,在修行中工作”,鼓励信众将“慈悲”“包容”“精进”等品质融入职场与家庭,而非仅停留在“烧香拜佛”的形式上;学佛需“破执著”:他强调“依法不依人”,引导信众独立思考,不盲目崇拜权威,也不执着于一宗一派,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学习佛法,最终实现“自悟自证”,他的实践证明,传统佛法与现代社会的结合,不仅能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更能让佛教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