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明亮法师,当代佛教界颇具影响力的禅宗大德,以深厚的佛学素养、朴实的修行风格和慈悲的济世情怀,在信众中广受尊崇,他俗姓张,1965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熟读儒家经典,少年时期便对人生宇宙的终极意义生起深刻疑惑,18岁时,因偶然读到《六祖坛经》,顿感“心有灵犀”,遂萌生出家之志,次年于苏州寒山寺依秋爽老和尚剃度,法号“明亮”。
出家后,释明亮法师先在寒山寺常住,深入研习《法华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同时严持戒律,每日清晨四点起床,坐香、礼佛、诵经,过着“农禅并重”的修行生活,为求法心切,他于1985年前往福建莆田广化寺佛学院深造,师从时任院长圆拙老和尚,圆拙老和尚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师的弟子,以“持戒精严、注重实修”著称,对释明亮法师影响至深,在佛学院期间,他不仅系统学习了唯识、中观、天台等佛教宗义,更在老和尚的指导下,专攻禅宗,每日参究“念佛是谁”的话头,修行功夫日益纯熟。
1989年,释明亮法师佛学院毕业后,赴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参学,这里是禅宗“马祖道一”的道场,历代高辈硕德辈出,他在云居山一住便是十年,期间依止一诚长老(后成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继续参禅,担任知客、维那等执事,既管理寺院事务,又坚持坐香、出坡(劳动修行),深刻体会“行住坐卧皆是禅”的修行境界,据同门师弟回忆,释明亮法师在云居山期间,“话头功夫了得,坐香时常能入定,却从不以此炫耀,反而常说‘定慧等持,戒为根本’”。
1999年,应江苏无锡崇安寺方丈邀请,释明亮法师前往崇安寺担任监院,协助寺院恢复重建,彼时崇安寺因历史原因损毁严重,他一手规划寺院建设,一手弘法利生,每周为信众讲经说法,内容深入浅出,结合现代生活,将深奥的佛法转化为易懂的人生智慧,他常讲:“佛法不是迷信,是生活的指南;不是逃避,是面对现实的勇气。”这种贴近众生的弘法风格,吸引了大量信众,寺院逐渐恢复往日繁荣。
2005年,释明亮法师受聘为苏州寒山寺方丈,寒山寺是佛教史上的名刹,因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而闻名中外,他住持寒山寺后,提出“文化兴寺、教育立寺、慈善济寺”的三大理念,在恢复寺院建筑的同时,创办“寒山寺佛学研修班”,培养青年僧才;设立“寒山寺慈善基金会”,开展扶贫、助学、救灾等公益活动,累计帮助困难群众数万人次,他还推动寒山寺与日本、韩国等佛教界的交流,每年举办“寒山寺和合文化论坛”,以佛教“和合”理念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增进国际友谊作出贡献。
在修行理念上,释明亮法师强调“禅净不二,行解并重”,他认为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念佛往生”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参禅是为了明心见性,念佛是为了伏烦恼、愿往生,二者都是对治众生妄心的方便法门。”他提倡“生活禅”,主张“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鼓励信众将佛法融入日常,工作时专注是禅,吃饭时知足是禅,待人时慈悲是禅”,他的法语集《明心法语》《生活禅钥》等,便是这种理念的生动体现,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深刻禅机,深受读者喜爱。
为清晰展示释明亮法师的弘法历程,以下列举其重要活动时间线:
时间 | 重要事件 |
---|---|
1983年 | 于苏州寒山寺依秋爽老和尚出家 |
1985-1989年 | 就读于福建莆田广化寺佛学院,师从圆拙老和尚 |
1989-1999年 | 在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参学,依止一诚长老,担任知客、维那等职 |
1999-2005年 | 任无锡崇安寺监院,协助寺院重建,每周为信众讲经 |
2005年至今 | 任苏州寒山寺方丈,提出“文化兴寺、教育立寺、慈善济寺”理念,推动各项事业 |
2010年 | 创办“寒山寺佛学研修班”,培养青年僧才 |
2015年 | 设立“寒山寺慈善基金会”,开展大规模慈善活动 |
2018年 | 主办首届“寒山寺和合文化论坛”,促进中外佛教交流 |
释明亮法师不仅注重自身修行,更重视佛教教育和社会慈善,他常说:“僧伽的责任,不仅是自度,更要度他;不仅要续佛慧命,更要利益众生。”在佛教教育方面,他主张“解行并重”,既重视教理学习,更强调实修体验,要求佛学院学生不仅要懂佛学理论,还要会诵经、打坐、管理寺院,成为“知行合一”的僧才,在慈善方面,他带领寒山寺慈善基金会,先后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援建希望学校20余所,资助贫困学生5000余人,并在疫情期间捐款捐物,支援抗疫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
释明亮法师虽年近六旬,仍每日坚持早课、过斋、坐香,处理寺院事务,为信众开示佛法,他常说:“修行是一辈子的事,活到老,学到老,修到老。”他的身影,既出现在禅堂的香板下,也出现在慈善一线的奔波中;他的声音,既回响在法堂的讲经声中,也停留在信众心中的温暖记忆里,释明亮法师以其一生的实践,诠释了“人间佛教”的真谛,为当代佛教界树立了“知行合一”的榜样。
相关问答FAQs
问:释明亮法师的修行法门有何特点?
答:释明亮法师的修行法门以“禅净不二,行解并重”为核心,他强调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念佛往生”相结合,认为二者皆是降伏烦恼、契入菩提的方便,在实修中,他注重“生活禅”,主张将修行融入日常生活,如工作时的专注、饮食时的知足、待人时的慈悲,皆是修行的体现,他严持戒律,认为“戒为无上菩提本”,强调以戒为基础,以定慧为双翼,最终达到“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境界。
问:释明亮法师如何将佛法与现实生活结合?
答:释明亮法师倡导“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主张佛法不是脱离现实的玄谈,而是解决人生困惑的智慧,他讲经说法时,常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家庭矛盾、职场焦虑等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佛法义理,比如用“诸法因缘生”的道理开导人们正确看待得失,用“慈悲喜舍”的理念指导人们处理人际关系,他还推动慈善事业,将佛教的慈悲精神转化为具体的扶贫、助学、救灾行动,让信众在服务他人中体会“自利利他”的佛法真谛,从而实现现实生活中的修行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