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绍隆法师如何续佛慧命、弘法利生?

绍隆法师(1875-1946),近代天台宗高僧,江苏苏州人,俗姓王,名德清,字绍隆,号幻庵,幼年聪颖,饱读儒书,弱冠因父母相继去世,感悟人生无常,遂萌生出家之志,1893年,投苏州报恩寺慧明法师座下剃度,次年于镇江金山寺受具足戒,法名心道,后以字“绍隆”行世,其一生精研教观,笃实修行,致力于天台宗的复兴与弘扬,被后世尊为“近代天台宗中兴之祖”。

绍隆法师

绍隆法师的早年修行历程充满求法热忱,出家后,他先随慧明法师学习基础佛典,尤对《法华经》心生欢喜,认为此经乃“诸经之王”,是天台宗教观的核心,为深入探究天台教观,他于1896年前往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参谒天台宗第四十三代传人敏曦法师,敏曦法师深赞其根器,为其详细讲解天台教观体系,包括《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等天台三大部,使绍隆法师对“教观双美”“止观双运”的宗义有了系统把握,在国清寺的三年间,他刻苦研习,常至深夜,甚至“燃臂供佛”,以苦行策励身心,奠定了深厚的教理基础与禅修功夫。

1900年,绍隆法师听闻禅宗高僧虚云法师在扬州高旻寺禅七,遂前往参学,在高旻寺,他深入禅堂,坐香参究,力求明心见性,他并未因参禅而废弃天台教观,反而将禅宗的“直指人心”与天台的“止观观心”相互印证,提出“教观为体,禅净为用”的修行理念,他认为,天台教观是修行的指南针,能帮助行者破除无明;而禅净的实修则是落实教观的途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这一理念后来成为他弘法的重要特色,也影响了后世学人的修行方向。

1905年,绍隆法师受请住持苏州戒幢律寺(简称西园寺),彼时的西园寺因战乱频繁,殿堂倾颓,僧众离散,香火冷落,绍隆法师发愿复兴古刹,他一方面募集资金,修复大雄宝殿、天王殿、法堂等建筑,重塑佛像,重置法器;整顿僧团,制定清规,要求僧众“农禅并重”,既修行又参与劳动,以实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佛教传统,他还设立“佛经流通处”,刻印《法华经》《阿弥陀经》等经典,免费流通,使正法得以传播,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西园寺逐渐恢复生机,成为江南地区重要的道场,僧众达数百人,香火鼎盛。

在弘法方面,绍隆法师以“讲经说法”为天职,尤其重视天台宗的教义弘扬,他每年春冬两季举行“讲经法会”,系统讲解天台三大部及《四教仪》等基础典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普通学人也能理解天台教观的精髓,他的讲经风格“融教于禅,以禅释教”,常结合自身修行体验,将抽象的教理转化为具体的修行方法,深受听众欢迎,除了讲经,他还提倡“净土念佛法门”,认为在末法时代,持名念佛是契理契机、三根普被的修行捷径,他每日带领僧众诵《阿弥陀经》,念佛号十万声,并将西园寺的念佛堂作为专修净土的道场,倡导“禅净双修”,使天台与净土的修行理念融合无碍。

绍隆法师

绍隆法师的佛学思想核心是“教观双运,止观一心”,他强调“教”是佛陀的言教,是修行的理论依据;“观”是通过止观实践体证真理的方法,二者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他在《教观纲宗讲录》中指出:“但解依教修观,则教观不二;但达观心即教,则即教即观,如是,则教观双美,心佛不二。”他注重实修,认为“闻思”之后必须“践行”,主张“解行并进”,他曾告诫弟子:“佛法不是文字游戏,要躬实践,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种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对近代佛教的修行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培养僧才,绍隆法师于1920年在西园寺创办“明教学社”,后更名为“天台宗研究社”,招收青年僧人,系统讲授天台教观、唯识、中观、戒律等课程,并邀请谛闲、弘一等高僧前来讲学,研究社的创办,为天台宗培养了大批弘法人才,其中如静权、妙莲等法师,后来都成为一代高僧,延续天台法脉,他还撰有《法华经讲义》《摩诃止观贯注》《阿弥陀经要解述记》等十余部著作,这些著作至今仍是天台宗学人的重要参考资料。

1946年,绍隆法师于西园寺安详示寂,世寿七十二,僧腊五十九,临终前,他留下“教观宏扬,净土归宗”的遗训,嘱托弟子继续弘扬天台教观,专修净土法门,其示寂后,弟子们将其舍利分供于西园寺、天台山国清寺及扬州大明寺,供后人瞻仰,西园寺仍保留着“绍隆法师纪念堂”,陈列其生平事迹与著作,以缅怀这位近代天台宗的中兴祖师。

绍隆法师的一生,是修行与弘法的一生,他以复兴天台宗为己任,以“教观双运”为宗旨,以“禅净双修”为途径,不仅恢复了江南古刹的生机,更培养了大量僧才,为近代佛教的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思想与行持,至今仍对佛教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学人修行的楷模。

绍隆法师

绍隆法师弘法事业成就表

领域 影响
寺院建设 修复苏州戒幢律寺大雄宝殿、法堂等殿堂,重塑佛像,设立佛经流通处。 恢复江南重要道场,使西园寺成为天台宗与净土宗并弘的中心,僧众达数百人。
经典讲习 每年春冬讲经法会,系统讲解天台三大部、《四教仪》等,倡导“教观双运”。 深入弘扬天台教观,使普通学人理解佛法精髓,吸引大量信众皈依。
僧教育 创办“天台宗研究社”,讲授天台、唯识、戒律等课程,培养静权、妙莲等高僧。 为天台宗培养弘法人才,延续法脉,推动佛教教育近代化。
著述流通 撰写《法华经讲义》《摩诃止观贯注》等十余部著作,刻印经典免费流通。 使天台教义系统化、通俗化,著作至今仍是学人重要参考资料,促进正法传播。
修行倡导 提倡“禅净双修”,每日带领诵经念佛,将念佛堂设为专修道场,强调“解行并进”。 融合天台与净土修行,契理契机,为末法时代行者提供实修路径,影响广泛。

相关问答FAQs

问:绍隆法师的“教观双运”思想具体指什么?如何实践?
答:“教观双运”是绍隆法师佛学思想的核心,“教”指佛陀的言教(经典)与天台宗的教义体系(如“五时八教”判教),“观”指通过止观禅修体证真理的方法(如“一心三观”),二者关系为:“教”是“观”的理论指导,若无“教”,则修行易落盲修瞎练;“观”是“教”的实践落实,若无“观”,则教理沦为空谈,实践上,法师主张先通过“教”理解佛法义理(如学习《法华经》明白“一佛乘”思想),再以“观”为方法(如通过“空、假、中三观”观照心性),最终达到“教观不二”“即教即观”的境界,念佛时既需了解《阿弥陀经》的净土教理(教),也要通过念佛观照自性(观),使“名号”与“心性”合一,从而契入念佛三昧。

问:绍隆法师为何提倡“禅净双修”?这与天台宗的传统有何关联?
答:绍隆法师提倡“禅净双修”,主要基于对末法时代根机契理契机的考量,以及天台宗“圆融无碍”思想的延伸,天台宗智者大师本身即倡导“教观双运”,而“禅”(禅修)与“净”(净土)皆是“观”的具体实践形式:禅宗的“参究念佛”与天台的“止观观心”皆以明心见性为目标,净土的“持名念佛”则与天台“一心三观”中的“一心”相应(念佛时心不散乱,即“一心”),法师认为,末法众生根机陋劣,纯禅需较高悟性,纯净易得往生之益,二者结合则“禅能发慧,净能除业”,既能开发智慧,又能积累福德,更契合多数修行者的需求,他在西园寺既设禅堂坐香,又立念佛堂专修,正是将天台“圆融”精神落实到修行中,使“禅净”成为天台教观实践的一体两面。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