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赞法师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极具影响力的高僧,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革新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为中国佛教的现代化发展开辟了道路,他俗姓潘,名楚成,1908年出生于江苏宜兴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青年时期求学于上海、杭州等地,后因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于1929年在杭州灵隐寺出家,法名“传戒”,号“巨赞”,出家后,他先后入闽南佛学院、武昌佛学院深造,师从太虚大师等佛学大家,系统研习佛法,同时关注社会现实,逐渐形成“人间佛教”的实践理念。
巨赞法师的佛学思想以“契理契机”为核心,既坚守佛法根本教义,又主张适应时代需求,他批判佛教界中脱离社会、消极避世的倾向,强调佛教应“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与文化建设,在教义阐释上,他注重用现代学术方法整理佛典,提出“教理改革”主张,主张将深奥的佛法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智慧,引导大众在生活中践行慈悲与智慧,他曾主编《现代佛教》《狮子吼》等刊物,撰写《新佛教概论》《佛学常识》等著作,系统阐述佛教与现代社会的兼容性,推动佛教从传统丛林制度向现代化教育体系转型,为佛教界培养了大量兼具信仰与学识的人才。
在社会贡献方面,巨赞法师始终将佛教命运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在湖南组织“佛教抗战协会”,率领佛教徒参与战地救护、难民救济工作,并以笔为刃,撰写《佛教徒如何抗战》等文章,号召佛教界“护国护教”,彰显了佛教的爱国情怀,新中国成立后,他参与筹建中国佛教协会,先后担任副会长、秘书长等职,致力于佛教政策的落实与佛教界的团结,推动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他还创办中国佛学院,亲自授课,培养佛教人才,为佛教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巨赞法师的一生,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生动实践,他打破佛教消极避世的刻板印象,将佛法的智慧转化为服务社会、利益众生的力量,为中国佛教的现代化转型注入了活力,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代佛教界,也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重要借鉴。
巨赞法师生平大事记
时间 | 事件概要 |
---|---|
1908年 | 出生于江苏宜兴,俗姓潘,名楚成。 |
1929年 | 于杭州灵隐寺出家,法名传戒,号巨赞。 |
1931年 | 入闽南佛学院学习,后转入武昌佛学院,师从太虚大师。 |
1937年 | 抗战爆发,组织“佛教抗战协会”,参与战地救护与抗日宣传。 |
1940年代 | 主编《现代佛教》《狮子吼》刊物,撰写《新佛教概论》等著作,推动佛教革新。 |
1953年 | 参与筹建中国佛教协会,任副会长、秘书长等职。 |
1956年 | 创办中国佛学院,培养佛教人才,推动佛教教育现代化。 |
1984年 | 圆寂于北京,享年76岁,留下大量佛学著作与社会活动实践。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巨赞法师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核心是什么?对当代佛教有何意义?
解答:巨赞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核心是“契理契机”——既坚守佛法“慈悲、智慧、解脱”的根本教义,又强调佛教必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积极入世,他认为佛教不应脱离现实生活,而应引导信徒在家庭、社会、国家中践行佛法,通过服务他人、贡献社会来实现自我价值,这一思想打破了传统佛教“重出世、轻入世”的倾向,推动了佛教从封闭的寺院走向开放的社会,对当代佛教具有重要意义:它使佛教成为服务社会、净化人心的重要力量,如参与慈善、环保、教育等公益事业;它促进了佛教与现代文明的对话,让佛法智慧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帮助现代人解决精神困惑,提升道德素养。
问题2:巨赞法师在抗日战争中的具体贡献有哪些?
解答:抗日战争期间,巨赞法师以佛教界的身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组织动员,1937年在湖南组织“佛教抗战协会”,联合佛教徒成立“佛教抗战救护队”,深入战地开展医疗救护,救助伤员与难民;二是舆论宣传,主编《狮子吼》等刊物,发表《佛教徒如何抗战》《佛教与抗战》等文章,阐释佛教“护国护教”的思想,号召佛教徒以“无畏精神”保卫家园,驳斥“佛教消极避世”的错误观点;三是文化抗战,通过讲经说法将佛教的“慈悲护生”与“爱国救亡”结合,激发佛教徒的民族责任感,展现了佛教界与国家共赴国难的决心,他的实践不仅为抗战提供了实际支持,更重塑了佛教在社会公众心中的积极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