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安详地卧于禅榻之上,虽面色清癯,双目却依旧清明如水,周遭环绕的弟子们屏息凝神,深知这是此生最后一次聆听师父的教诲,法师微微睁开眼,嘴角泛起一丝浅笑,声音轻柔却字字千钧:“生死本是家常事,何须执著泪涟涟,今日与你们相别,不说深奥经论,只说几句心里话,望你们日后能少些迷惘,多些自在。”
生死如四季更替,不必惊慌
法师缓缓抬起手,指向窗外:“你们看,那棵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叶落归根,明年又发新芽,人的生命,也不过是这四季轮回中的一瞬,生是偶然,死是必然,就像白天黑夜交替,从来不会因人的喜悲而改变。”弟子中有人忍不住哽咽,法师摇了摇头:“莫哭,死亡不是终结,而是换个地方继续修行,就像一盏灯,熄灭了只是换了盏灯,光明从未消失,你们若真懂了这个道理,便会知道,害怕死亡,就像害怕天黑后第二天不会亮一样,毫无意义。”
法师顿了顿,眼神望向远方:“我这一生,看过太多人临终时恐惧不安,抓着亲人不放,舍不得财富地位,其实都是被‘我’字困住了,身体是暂住的房屋,不是真实的你;财富名声是路上的风景,不是你的归宿,就像旅人住客栈,临走时何必抱着桌椅不放?放下对身体的执著,放下对万物的贪恋,死亡便只是一次轻松的搬家。”
修行在平常心,不在形式
“有人说,修行要吃素、要打坐、要念经,这些固然是好,但若心中没有正念,形式做得再好,也是徒劳。”法师的目光扫过每一位弟子,“真正的修行,是在穿衣吃饭中修,在待人接物中修,在起心动念中修,你吃饭时,是否能安心品味每一口饭的香,而不是想着明天吃什么?你走路时,是否能感受脚底与地面的接触,而不是想着赶往何处?你与人相处时,是否能真诚相待,而不是计较得失、算计人心?”
法师拿起桌上的茶杯,轻轻晃了晃:“这杯子空了,才能装茶;心里满了,就装不下智慧,你们每天忙忙碌碌,心里装着工作、家庭、烦恼,像这装满水的杯子,如何能容纳佛法?不如学学这杯子,时常倒空自己,放下杂念,才能让智慧流入。”
放下不是放弃,而是解脱
“很多人对‘放下’有误解,以为放下就是消极避世,什么都不管了,放下是放下执著,不是放下责任。”法师的语气渐渐变得严肃,“作为修行人,你要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对身边的人慈悲,对众生有怜悯之心,这些都是你的责任,不能放下,但你要放下的是‘我执’——做事情时总想着‘我要成功’,付出时总想着‘我要回报’,遇到困难时总想着‘为什么倒霉的是我’,这种‘我执’,就像绑在脚上的石头,让你步履维艰。”
法师让弟子取来纸笔,写下几句话,制成表格放在床边:
需要放下的执著 | 对应的修行方法 |
---|---|
对身体的执著(怕老、怕病、怕死) | 观身不净:身体是地水火风和合,本质无常 |
对名声的执著(渴望被认可、被赞美) | 观名虚假:名声如回声,随声生灭,无实体 |
对情感的执著(爱恨情仇、分别心) | 观受是苦:一切感受都会变化,执着即生苦 |
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焦虑 | 观心无常:心念如流水,过去已灭,未来未至,专注当下 |
“把这些放在案头,每日对照看看。”法师说,“当你感到痛苦时,想想表格里的内容,问问自己:‘我现在执着的是什么?’答案自然会浮现,放下执著,不是让你变得冷漠,而是让你不被执著束缚,用更清净的心去面对生活。”
慈悲是修行的大地
法师的眼神变得格外温柔:“修行,修到最后,就是修慈悲,你们要记住,无论遇到什么人,什么事,都要用慈悲心去对待,伤害你的人,可能是你前世欠他的;帮助你的人,可能是你前世种下的善缘,用慈悲心化解仇恨,用理解心代替评判,用宽容心包容差异。”
法师轻轻握住身边年轻弟子的手:“就像这间禅房,有阳光照进来,也有风吹进来,有灰尘落进来,也有花香飘进来,房间不会拒绝任何东西,只是自然地接纳,你们的心,也要像这间禅房,既能容纳光明,也能容纳黑暗;既能接受欢喜,也能接受痛苦,这样的心,才是慈悲的心。”
说完,法师缓缓闭上眼睛,呼吸渐渐平稳,嘴角依旧带着那抹浅笑,弟子们知道,师父已经“搬家”了,但他的教诲,如同种子,已经播撒在每个人心中。
FAQs
问:普通人不是佛教徒,如何理解法师临终开示中的“放下执着”?
答:法师所说的“放下执着”,并非要求普通人放弃责任或追求,而是建议减少对“结果”和“得失”的过度执念,工作中努力付出,但不执着于“必须成功”;与人交往时真诚相待,但不执着于“对方必须感恩”;面对生活中的得失,学会接纳“不完美”,这种放下能让人从焦虑和痛苦中解脱,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本质上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调适,与是否信仰佛教无关。
问:临终开示中“观心无常”对现代人有什么实际意义?
答:现代人常因压力、焦虑而陷入“思绪反刍”——反复回想过去的遗憾或担忧未来的不确定性,导致心理内耗。“观心无常”是教人觉察:当下的念头(如“我做不到”“未来会很难”)只是瞬间的心理现象,如同天空飘过的云,会来也会走,通过观察念头的生灭,不与其纠缠,人能从负面情绪中抽离,回到“当下”,专注于此刻能做的事(如呼吸、走路、吃饭),这能有效缓解焦虑,提升专注力,帮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稳定与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