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昌法师是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人,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慈悲的济世情怀和创新的弘法理念,在信众中享有崇高声誉,他俗姓张,194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诗书,少年时期便对佛学产生浓厚兴趣,18岁时,于镇江金山寺依止上净下空法师剃度出家,法号梦昌,寓意“梦见昌盛,佛法兴隆”,此后,他先后在南京栖霞佛学院、中国佛学院深造,亲近太虚大师弟子印顺法师等高僧,系统研习《大藏经》,兼通禅、净、律、密诸宗,尤以禅净双修见长。
出家后的梦昌法师始终秉持“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誓愿,修行弘法五十余载,他的修行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期以“参禅悟性”为主,曾于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闭关三年,阅《大般若经》十遍,深入禅观,得“心无所住,应无所住”之旨;中年时期转向“净土归元”,倡导“禅净不二”理念,认为“禅是净土之禅,净是禅之净土”,主张以念佛为安心法门,以般若为导归极乐之舟;晚年则致力于“人间佛教”实践,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积极推动佛教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将佛法智慧融入教育、慈善、文化等领域。
在弘法事业方面,梦昌法师的贡献卓著,1980年,他出任苏州寒山寺住持,当时寺院因历史原因破败不堪,他带领僧众信众募资修复,历时十年,不仅恢复古寺风貌,更创办寒山寺佛学院,培养青年僧才,学院至今已毕业学僧三百余人,遍布海内外弘法道场,1995年,他又应请住持杭州灵隐寺,提出“文化立寺、教育兴寺、慈善惠寺”的方针,推动灵隐寺成为集修行、观光、文化交流于一体的佛教圣地,他还创办“梦昌文教基金会”,资助贫困学子、援建希望学校五十余所;发起“心灵关怀”公益项目,为临终病人、监狱服刑人员提供佛法开示和心理疏导,累计受益者逾十万人次。
梦昌法师的佛学思想以“契理契机”为核心,既坚守佛陀本怀,又适应时代需求,他主张“教理行果”圆融,认为教理是指导,修行是核心,证果是目标,三者不可偏废,在著述方面,他著有《禅净密修要义》《人间佛教的实践与思考》《佛法与现代人生》等十余部作品,禅净密修要义》被多所佛学院列为教材,书中系统阐释了“禅是佛心,净是佛愿,密是佛行”的观点,强调修行者应“以禅定心念佛,以念佛心参禅,以密行心利他”,他的讲经风格深入浅出,善用比喻,常将深奥的佛法义理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例如用“手机充电”比喻“念佛充电”,用“电脑杀毒”比喻“忏悔断惑”,令信众易于理解和践行。
为更清晰展现梦昌法师的弘法足迹,以下为其主要弘法大事记:
时间 | 事件 | 意义 |
---|---|---|
1963年 | 于镇江金山寺剃度出家,师从上净下空法师 | 正式步入佛门,开始修行生涯 |
1970-1973年 | 在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闭关三年 | 深入禅观,奠定禅修基础 |
1980-1990年 | 出任苏州寒山寺住持,修复寺院并创办佛学院 | 恢复古道场,培养青年僧才,推动佛教教育 |
1995年至今 | 应请住持杭州灵隐寺,提出“文化立寺”方针 | 推动灵隐寺成为现代化佛教文化中心,促进佛教与社会融合 |
2000年 | 创办“梦昌文教基金会” | 拓展佛教慈善事业,将佛法悲愿转化为社会行动 |
2010年后 | 著书立说,开展“心灵关怀”公益项目 | 弘扬人间佛教理念,关注现代人的心灵需求 |
梦昌法师常说:“佛法不是古董,而是活水,要能滋润现代人的心田。”他始终以“荷担如来家业,普度一切众生”为己任,虽年逾古稀,仍每日凌晨三点起床,诵经、坐香、处理寺院事务,午后接待信众开示,夜晚撰写弘法文稿,其精进精神令无数人动容,他常告诫年轻僧人:“出家不是避风港,而是要承担起弘法利生的责任;修行不是逃避生活,而是在生活中磨炼心性。”这种“即世间而出世间”的修行观,正是他对人间佛教的深刻诠释。
相关问答FAQs:
问:梦昌法师提倡“禅净双修”,具体应如何实践?
答:梦昌法师认为,禅净双修并非简单地将禅宗与净土宗法门叠加,而是“禅净一体,定慧等持”,具体实践上,可分为“理”与“行”两方面:理上,需深信“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明白心外无佛、净土唯心,念佛即是念自性,参禅即是参本来面目;行上,则以“念佛为定课,参禅为慧修”,每日固定时间持名念佛,培养专注力(定),同时于日常生活中观照自心,参究“念佛者是谁”,以慧照破妄念(慧),他强调,禅净双修的关键是“不执著”,念佛时不执着于“念好念坏”,参禅时不执着于“开悟不开悟”,保持“但尽凡心,别无圣解”的平常心,如此定慧均等,方能契入一心不乱。
问:梦昌法师如何看待佛教与现代科技的关系?
答:梦昌法师对佛教与现代科技的关系持积极开放态度,他认为“法无定法,贵在契机”,科技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他提出“科技弘法,以心为本”的理念,主张善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播佛法,例如通过直播、短视频、APP等方式讲经说法,让佛法突破时空限制,更广泛地利益现代人;他也强调科技只是工具,不能替代实修,信众在接触网络佛法时,应避免沉迷于“碎片化闻法”,而需回归经典,系统学习,并注重“解行并进”,他曾举例:“手机可以用来念佛,也可以用来玩游戏,区别在于使用者的心,科技是船,佛法是航向,唯有方向正确,才能抵达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