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觉行法师日志里,修行者的心路历程与日常修行如何记录?

清晨四更,天幕仍是深青色,寒露凝在寺院的青瓦上,映着廊下灯笼的微光,我推开禅房的门,木轴发出轻响,惊起檐下几只麻雀,扑棱棱飞入银杏林,昨夜读《华严经》至“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心有触动,却总觉得隔着一层纱,今日想借晨课,再细细参究。

觉行法师日志

早课的钟声比往日更清亮,穿透薄雾,僧众们在殿前列队,合十、问讯、诵经,动作如流水般自然,我站在最前,看着经卷上“如是我闻”四个字,忽然想起初入山门时,师父教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那时心浮气躁,总想速悟,如今十年过去,才懂“自见”不是顿开茅顿,而是在日复一日的诵念中,让经文像春雨渗入泥土,不知不觉滋养心田,诵至“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殿外恰好传来一声鸟鸣,清越悠长,仿佛“无挂碍”三字化成了飞鸟,掠过我的心头。

早课后是农禅时间,后山的菜园里,萝卜苗刚冒出头,顶着露珠,像撒了一地的碎钻,我蹲下身,用竹耙轻轻松土,指尖触到湿润的泥土,忽然想起师父说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泥土里,藏着多少生命的秘密?一粒种子,从播种到收获,需要阳光、雨露,也需要农夫的耐心,修行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总想“顿悟”,却忘了“渐修”的功夫,就像这萝卜,若不松土、浇水、除草,如何能长得饱满?我慢慢松着土,心也跟着沉静下来,那些经文里的句子,不再是纸上的墨字,而是变成了泥土的芬芳、露水的清凉。

午间,信众张居士带着女儿来寺里,小姑娘扎着羊角辫,怯生生地拉着母亲的衣角,眼睛却亮晶晶地盯着殿里的佛像,张居士叹了口气,说孩子最近总做噩梦,夜里睡不安稳,我让她和孩子坐下,倒了一杯温茶,轻轻问:“小朋友,你梦到了什么呀?”小姑娘小声说:“梦到黑狗追我。”我笑着摸摸她的头:“黑狗不是坏东西,它是你心里的小紧张呀,你试着对它说‘别怕,我陪你玩’,它就会变成小狗狗啦。”小姑娘眼睛一亮,用力点头,张居士松了口气,说:“法师,我最近工作压力大,总担心孩子,是不是我的焦虑影响到她了?”我点点头:“心是土壤,孩子是幼苗,土壤焦虑了,幼苗怎能安稳?不如先把自己的心静下来,每天念十分钟《心经》,把焦虑交给佛菩萨,孩子自然会被慈悲心包围。”张居士若有所思,合十致谢。

傍晚时分,坐在禅房前的石凳上,翻看今天的日志,桌上的紫砂壶里,普洱茶正冒着热气,香气袅袅,想起早课的鸟鸣、午间的茶香、信众的笑容,忽然明白“觉行”二字的真意:觉是觉察,行是践行,觉察自己的心是否浮躁、是否挂碍,践行慈悲与智慧,就像这茶,只有经历沸水的冲泡,才能释放香气;人只有经历生活的磨砺,才能生起觉悟。

觉行法师日志

最近常有信众问:“法师,如何才能减少烦恼?”我想,烦恼就像园里的杂草,拔掉一棵还会长出新的,不如把心变成肥沃的土壤,让慈悲的种子生根发芽,于是整理了一份“日常修行功课表”,希望能帮助大家在忙碌中找到安心的方法:

日期 核心要点 实践建议
10月1日-7日 晨起诵《心经》一遍 观照呼吸,安住当下 诵经时专注文字,不思过去未来
10月8日-14日 午间静坐10分钟 觉察情绪,不判断不抗拒 情绪来时,像看云一样看着它
10月15日-21日 晚间做一件利他小事 培养慈悲心,转化我执 如帮家人盛饭、给陌生人让座

日志写到这里,窗外的月亮升起来了,银白的月光洒在经卷上,映着“觉行圆满”四个字,忽然觉得,修行不是远方的山顶,而是脚下的每一步——是清晨的钟声,是泥土的芬芳,是信众的笑容,是每一次对心的觉察,明日,又将是新的一天,带着这份觉察,继续践行吧。


FAQs

问:觉行法师,在现代社会中,普通人如何平衡工作与修行?
答:平衡不是“平均分配时间”,而是“在当下中修行”,工作时,专注当下的事,把“做好工作”当成一种修行,不急躁、不敷衍;生活中,把待人接物当成修行的道场,对家人多一份耐心,对同事多一份包容,比如通勤时,与其刷手机焦虑,不如观察呼吸,感受身体的坐姿;吃饭时,细嚼慢咽,感受食物的香气,这就是“吃饭禅”,修行不在别处,就在日常的每一个当下。

觉行法师日志

问:法师,修行中遇到“懈怠”怎么办?如何保持动力?
答:懈怠是修行路上的“常客”,不必苛责自己,可以试试“小目标法”:把修行拆成小步骤,比如每天念5分钟佛号,而不是强迫自己念1小时;每周做一件利他的小事,而不是想着“要度尽众生”,多和善知识、同参道友交流,参加共修,互相鼓励,就像园里的菜苗,需要阳光,也需要同伴的陪伴,修行是“终身的事”,慢一点没关系,只要方向不偏,终会到达。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