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诠法师是当代中国佛教界律学的重要传承者与弘扬者,其佛学思想以南山律宗为核心,融合戒、定、慧三学,强调解行并重、契理契机,既坚守佛陀教法的根本精神,又积极回应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他1959年出生于福建福安,1983年于福建莆田广化寺出家,先后依止圆拙长老、明旸法师等高僧修学,深研《四分律》《南山三大部》(《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等律宗根本典籍,曾任福建佛学院院长、莆田广化寺方丈等职,致力于律学的传承、僧伽教育及人间佛教的实践,其教法以“持戒清净、禅观修持、利益众生”为要,对当代佛教的正信建设与修行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界诠法师佛学的核心,首先体现在对“戒律为根本”的坚定持守,他认为,戒律是佛教三学(戒、定、慧)的基础,是佛法住世的根本,也是修行者解脱的资粮,在《四分律》的基础上,他特别弘传南山律宗道宣律师的“戒体”思想,强调“戒体是业”,指出持戒不仅是外在行为的规范,更是内在心念的转化——通过受持戒法,在心中生成防非止恶的功能(即“戒体”),从而净化身心、断除烦恼,法师常开示:“戒如大地,能持万物;如净水器,能滤尘垢。”他结合现代社会特点,将传统戒条转化为贴近生活的实践指南,例如在家众持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仅要求行为止恶,更强调培养慈悲、诚信、自律的心性;出家众则严持“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通过“持戒清净”保障僧团的和合与住世,为众生树立修行榜样,针对部分人对“戒律束缚人性”的误解,法师指出:“戒律的本质是‘自在’,而非‘束缚’,正如航船需要舵才能抵达彼岸,修行者需要戒才能远离恶趣、趋向解脱。”
在禅观修持方面,界诠法师主张“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将戒律与禅观紧密结合,倡导次第修持的禅法体系,他依据《摩诃止观》《定道资粮颂》等经典,提出“止观双运”的修行次第:先以“止”(专注一境)调伏散乱,令心安定;再以“观”(智慧观照)洞察诸法实相,破除无明,法师特别重视“基础禅观”的修习,如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五停心观”,认为初学者应从这些方便法门入手,通过日常持续的练习(如每日固定时间坐禅、在生活中保持觉察),逐步达到“心一境性”的定境,进而引发般若智慧,他强调:“禅修不是逃避生活,而是在生活中修心,吃饭时知道吃饭,睡觉时知道睡觉,念念分明,即是禅。”这种“生活禅”的理念,将禅修融入日常行住坐卧,使佛法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可操作的生命实践,法师注重经典与实修的结合,主张“解在眼中行,行在脚下生”,反对脱离实践的空谈理论,要求学人依教奉行,在戒定慧的增上中体悟佛法真谛。
人间佛教的实践是界诠法师佛学的另一重要面向,他继承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主张佛教应积极融入社会、利益众生,法师常说:“出离心不是脱离社会,而是超越烦恼;菩提心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服务。”基于此,他推动多项社会弘利事业:在僧教育方面,主持福建佛学院期间,注重培养“解行并重、悲智双运”的僧才,开设戒律、唯识、中观等课程,要求学人既精通教理,又能持戒修行;在文化传承方面,整理校注弘一律师律学著作(如《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创办广化寺佛经流通处,流通正信佛教典籍,避免邪知邪见的传播;在慈善利生方面,组织僧俗二众参与助学、救灾、扶老等公益活动,例如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资助、为灾区民众送去物资,以实际行动践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法师认为,人间佛教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佛法的智慧解决现代人的心灵困惑(如焦虑、迷茫、孤独),引导众生在家庭、社会、工作中践行善法,构建和谐的人间净土。
界诠法师的佛学思想可概括为以下体系:
核心维度 | 经典依据 | 实践路径 | 现代意义 |
---|---|---|---|
戒律学 | 《四分律》《南山三大部》《优婆塞戒经》 | 持戒清净、心念转化、戒体熏修 | 构建道德基石、规范身心行为、促进社会和谐 |
禅观修持 | 《摩诃止观》《定道资粮颂》《安那般那经》 | 止观双运、次第修习、生活禅实践 | 缓解心理压力、提升专注力、开发智慧潜能 |
人间佛教实践 | 《维摩诘经》《六祖坛经》《菩萨本行经》 | 僧伽教育、文化传承、慈善公益 | 利益社会大众、净化社会风气、传播正信理念 |
界诠法师的佛学思想,既坚守了南山律宗“戒为无上菩提本”的根本宗旨,又以契理契机的智慧回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他通过戒律的持守保障佛法的清净,通过禅观的修持引导众生内心的安定,通过人间佛教的实践实现佛法的社会价值,形成了一套“从个人解脱到利乐众生”的完整教法体系,其弘法生涯中,始终以“默默行持、不尚虚名”为准则,却以戒德与智慧感化了无数学人,为当代佛教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清净而强大的力量。
FAQs
问:界诠法师如何理解“戒律”与“自由”的关系?是否认为戒律会束缚人性?
答:界诠法师认为,戒律与自由并非对立,而是“自由的护持”,他指出,人性的真正束缚并非来自戒律,而是来自贪嗔痴等烦恼——这些烦恼如枷锁般让众生在六道中轮回不得自在,戒律的本质是“防非止恶”,通过规范外在行为、净化内在心念,减少对五欲六尘的执着,从而解脱烦恼的束缚,持守“不杀生”戒,不仅保护他人的生命,更培养慈悲心,减少嗔恨;持守“不妄语”戒,不仅维护诚信,更让心念清净、远离欺骗,法师常以“航船”为喻:戒律如航船的舵,若无舵,船只能在海上随波逐流,甚至触礁沉没;有了舵,船才能朝着解脱的彼岸稳步前行,戒律不是束缚人性的枷锁,而是让人获得真正精神自由的阶梯,正如《四分律》所言:“戒如明珠,能除烦恼暗;戒如良药,能治烦恼病。”持戒的过程,正是从“被烦恼束缚”到“烦恼调伏”再到“心无所住”的自由升华过程。
问:初学者希望学习界诠法师的佛学思想,应从哪些经典或实践入手?
答:对于初学者,界诠法师建议从“基础戒学”与“简易禅观”入手,逐步深入,经典方面,可先阅读《优婆塞戒经》(在家戒本)或《沙弥律仪要略》,了解五戒、十善等基本戒相,明确善恶标准,树立“持戒是修行基础”的认知;禅观方面,可从《安那般那经》(数息观)开始,学习“专注呼吸”的止修方法,每日固定10-15分钟坐禅,培养专注力,法师的开示集《界诠法师开示录》或《律学讲要》也是入门佳选,其中结合现代生活的案例,通俗易懂地阐释戒律与禅修的实践要点,实践层面,法师强调“在生活中修行”:在家庭中践行“孝亲尊师”,在工作中保持“敬业诚信”,在待人接物中培养“慈悲喜舍”,将“觉察心”融入日常——例如吃饭时专注食物的味道,不分别好坏;说话时注意言辞的真实,不妄语两舌;做事时保持专注,不散乱攀缘,通过“戒律规范行为,禅观净化心念”,逐步体会佛法“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实相,最终达到“心平气和、慧日增明”的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