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慧律法师开示,无常为何是人生必修课?

无常,是佛教智慧中揭示生命实相的核心教义之一,也是慧律法师开示中常被强调的关键课题,法师以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佛经义理与生活实例,引导大众透过无常的表象,体悟生命的本质,从而获得内心的自在与解脱。

慧律法师 无常

从佛教义理而言,无常并非消极的宿命论,而是对宇宙人生规律的客观揭示。《杂阿含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意指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诸行),皆处于生住异灭的迁流变化中,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慧律法师在开示中常以“如河流般的前后相续”比喻无常:我们眼前的河流看似恒常,实则每一滴水都在流动;生命亦然,呼吸、心跳、细胞代谢乃至心念的生灭,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法师强调,认清无常并非为了让人陷入悲观,而是为了打破对“常”的执着——我们之所以痛苦,根源在于执着于财富、地位、情感乃至身体为“我”所有,为“恒常不变”,当无常变化发生时,执着便成为痛苦的枷锁。

法师进一步阐释,无常有“念念无常”与“一期无常”之分,念念无常指当下的每一念心、每一个瞬间都在生灭变化,正如《金刚经》所言“如露亦如电”,心念的快速迁流常让人陷入烦恼;而一期无常则指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以及山河大地、器世间的成住坏空,慧律法师以“朝露”与“浮泡”比喻生命的短暂:清晨的露珠看似晶莹剔透,太阳一出便消散无踪;人生亦如水上浮泡,看似存在,实则脆弱易逝,他常提醒大众,若能时常观照生命的无常,便能减少对世间法的贪恋,将心力转向寻求究竟的安乐。

为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无常,法师常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有人因事业失败而痛苦,法师开示:“事业的兴衰本是无常,执着于‘必须成功’的念头,只会让自己在变化中备受煎熬,若能明白‘成败皆无常’,便能以平常心面对,从中吸取经验,继续前行。”又如面对亲友离世,法师说:“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规律,执着于‘永不分离’的幻想,只会加深悲伤,观无常并非冷漠,而是了知‘缘起性空’——因缘和合时相聚,因缘离散时分离,唯有放下执着,才能让生者与逝者都得到安宁。”

慧律法师 无常

在修行层面,慧律法师强调观无常是断除烦恼的重要法门,他引用《大智度论》中的比喻:“譬如病人见吐下,知病源除”,如同病人通过呕吐、腹泻排出病气,观无常能帮助我们“排出”心中的贪嗔痴慢疑,法师具体指导大众:可从观察呼吸入手,感受气息的出入生灭;或回顾过去的人生,体会经历的得失变化都是无常;亦可观察身体的衰老,如头发变白、皱纹增多,从而破除对“永恒青春”的执着,当观照成为习惯,面对生活中的变化时,便能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心态应对,减少情绪的波动,增长内心的定力与智慧。

以下表格概括了慧律法师开示中无常的核心要点:

维度 现实意义
本质 一切有为法皆生灭迁流,无恒常不变者(《杂阿含经》“诸行无常”) 破除对“常”的错误认知,认清生命与世界的真相
分类 念念无常(心念生灭)、一期无常(生命历程、器世间变化) 从细微处观照无常,理解变化的普遍性与必然性
对治执着 痛苦源于对“我所有”的执着,无常观能打破“恒常”的幻想(《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减少对财富、情感、身体的贪恋,降低因变化引发的烦恼
修行方法 观呼吸、回顾人生、观察身体衰老,将无常观融入日常生活 培养正念,面对变化时保持平常心,增长定力与智慧

相关问答FAQs

慧律法师 无常

问题1:有人说“观无常会让人消极避世”,慧律法师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解答:慧律法师明确指出,这种理解是对无常观的极大误解,法师强调,观无常的目的是“了生死、证菩提”,而非消极避世,因为认清无常,我们才会明白世间的一切名利、情感都是虚幻不实的,如同梦幻泡影,不值得为之耗费生命;了知生命短暂,我们才会更加珍惜当下,精进修行,利益众生,知道明天可能死亡,今天更应断恶修善;知道亲友缘分无常,更应真诚相待、珍惜相聚,无常观恰恰是积极入世、把握当下的智慧,而非逃避现实的借口。

问题2: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无常观?请结合慧律法师的开示具体说明。
解答:慧律法师建议从“观”与“修”两方面入手:

  1. 观察变化:每天花5分钟观察呼吸,感受气息的生灭;留意周围环境的变化,如天气的阴晴、树叶的枯荣;回顾自己的经历,体会曾经的快乐与痛苦都已过去,印证“一切皆流”的无常规律。
  2. 思维无常:面对生活中的顺境(如升职、赞美),思维“盛极必衰”,不骄不躁;面对逆境(如失败、批评),思维“苦乐无常”,不悲不弃;尤其要观照身体,如照镜子时注意皱纹、白发,提醒自己“身不由己”,唯有健康修行才是根本。
  3. 实践慈悲:了知他人亦在无常中,面对他人的过失,思维“因缘和合下的暂时现象”,减少嗔心;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将无常观转化为利益众生的动力。
    法师强调,无常观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久而久之便能内心安定,不为外境所转。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