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佛教戒看

在佛教修行的体系中,“戒”与“观”相辅相成,戒看”并非简单禁止视觉接触,而是通过对“看”的觉察与引导,防止心识被外境所缚,进而实现内心的自在与觉悟,这里的“戒”是防护,是“诸恶莫作”的自律;“看”是根门接触外境的过程,也是观照心念起落的契机,二者结合,构成了佛教对“眼根”修行的重要法门。

佛教戒看

“戒看”的必要性,源于眼根作为六根之一,极易攀缘外境,引发贪爱或嗔恚。《楞严经》中,佛陀曾呵斥阿难“汝看林苑,念念成形,形识销亡,岂有生灭?”正是警示世人,若心随“看”而攀缘,执着于所见景象,便会陷入“生灭轮回”的烦恼,比如看到美色起贪心,看到丑恶生嗔念,这些心念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层层涟漪搅动心湖,让本具的清净心性被遮蔽。“戒看”的核心并非“不看”,而是“看而不染”——让眼根成为观察世界的工具,而非烦恼的入口。

具体践行“戒看”,需从“防护”与“观照”两方面入手,防护是“戒”的体现,即远离易引发贪嗔的境,如《四分律》中“不观他人过,不观他人好,但观自心”的教导,主动选择清净之境,减少不必要的攀缘,观照则是“观”的智慧,即在“看”的同时,以正念觉察心念的生灭,用智慧破除对“所见”的执着,例如看到顺境(如美景、赞誉)时,观其“无常、苦、空”,知其如梦幻泡影,不生贪恋;看到逆境(如丑态、诽谤)时,观其“因缘和合,本无自性”,不起嗔恚,正如《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戒看”的本质,正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心不被外境转。

以下是“戒看”修行中常见误区与正观方法的对比:

佛教戒看

“戒看”的误区 “戒看”的正观
贪看美色,生染著心,欲念炽盛 观色如聚沫,观受如浮泡,观心如虚空
嗔看丑恶,生厌离心,憎恨增长 观怨亲平等,观善恶如幻,不起分别
随境转心,追逐外境,心随物转 看时了了分明,过后不留痕迹,如雁过寒潭
以眼识为实,执着所见为真实 知眼根是工具,外境是心识所现,如镜中花

“戒看”的修行,最终目的是“转识成智”,通过“戒”守护根门,防止烦恼滋生;通过“观”破除我执,让心回归清净,正如《坛经》所言“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戒看”正是用这颗清净心去“看”——在日常生活中历事炼心,在“看”中觉察,在觉察中觉悟,最终达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看”不再是烦恼的源头,而是慈悲与智慧的流露:见众生苦,生大悲心;见法性空,生大欢喜心。

相关问答FAQs

  1. 问:“戒看”是否意味着不能看任何美好的事物,比如自然风景、艺术作品?
    答:并非如此。“戒看”的核心是“戒心”而非“戒境”,佛教允许欣赏美好事物,但强调“看”时保持正念,不起贪爱执着,比如欣赏山水时,知其“因缘和合,暂时显现”,心生欢喜但不占为己有;看到艺术品时,感受其美但不沉迷其中,所谓“应无所住”,是在接触外境时不被外境束缚,而非拒绝接触。

    佛教戒看

  2. 问: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触大量视觉信息(手机、广告等),如何践行“戒看”?
    答:在现代社会,“戒看”更强调“择境”与“觉知”,首先可“择境”,主动减少接触引发贪嗔的信息(如过度娱乐、暴力内容);其次修“觉知”,在看信息时保持觉察,心念生起时立刻观照:“这是我的贪心/嗔心在反应?”用“念住”对治“随境转”,例如刷手机时,设定时间限制,时间到即放下;看到广告起贪念时,默念“诸行无常”,观照贪念的生灭,久而久之,心念便能逐渐不被外境转,实现“看得清,放得下”。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