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有圆法师讲座

有圆法师在市文化中心的讲座吸引了数百位听众到场,线上直播观看量更是突破十万,法师以“心净则国土净——现代生活中的佛法智慧”为主题,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佛法的深刻义理与当代人的生活困境相结合,为在场听众带来了一场启迪心灵的智慧盛宴。

有圆法师讲座

讲座伊始,有圆法师以“我们为何焦虑”切入,直指现代人内心的普遍痛点,法师说:“焦虑的根源,往往在于对‘无常’的抗拒与对‘我执’的固守,我们总希望生活按预设的轨道运行,希望他人按自己的期待回应,却忘了世界本就处在变化之中,执着于固定不变的‘我’,只会让自己在起伏中备受煎熬。”他以“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作喻,强调接纳无常不是消极躺平,而是学会在变化中保持内心的稳定,如水一般随方就圆,却能滋养万物。

谈及修行,法师特别指出:“修行不是脱离生活的‘空中楼阁’,而是融入日常的‘心灵功夫’。”他提出“生活即道场”的理念,将修行具体化为“观照、慈悲、行动”三个维度,观照是向内看,时刻觉察起心动念,比如工作时若感到烦躁,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份烦躁从何而来?是对结果的执着,还是对过程的抗拒?”慈悲是向外修,以理解之心对待他人,法师举例:“家人犯错时,少一句指责,多一句‘我理解你的不容易’,往往比道理更能化解矛盾。”行动是落地处,将内心的感悟转化为善行,哪怕只是为陌生人让座、为家人做一顿饭,都是慈悲的实践。

为了让听众更清晰理解修行的进阶路径,法师现场展示了“修行三阶进阶表”:

阶段 核心目标 关键方法 日常实践示例
净心 减少妄念,专注当下 观照呼吸、数息法 每日晨起静坐10分钟,工作时一次只做一件事
转心 化解烦恼,培养慈悲 慈心观、换位思考 遇到冲突先深呼吸3秒,想“如果我是他”
明心 破除我执,体悟实相 思考“我是谁”、无常观 每周反思一次“哪些是我执着的?它们永恒吗?”

法师强调,这三个阶段并非线性递进,而是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根基选择起点,重要的是“持续”与“真诚”,他特别提醒:“修行不必追求‘玄妙’,哪怕每天只是少一点抱怨,多一份耐心,都是在滋养内心的清净种子。”

有圆法师讲座

在互动环节,有圆法师回应了关于“如何面对生活压力”的提问,他说:“压力如潮水,抗拒只会激起更多浪花,不如学会‘借力’——把压力看作检验心性的机会,当感到喘不过气时,试试‘四念处’:观察身体的紧张(身)、感受情绪的起伏(受)、觉察念头的生灭(心)、思考观念的虚幻(法),看清了压力的本质,它就不再是束缚,而是成长的动力。”他还分享了一个案例:有位企业家因生意失败陷入抑郁,通过每天记录“三件小确幸”(如一杯温水的温度、一句陌生人的问候),逐渐走出了情绪低谷,最终重新创业成功。

讲座尾声,法师以“心净则国土净”作结:“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国土的君主,内心的清净与否,决定了生活的质量,当我们能净化自己的心,烦恼减少、慈悲增长,身边的世界自然也会变得和美,愿大家都能在生活中践行佛法智慧,做一个内心有光、温暖他人的人。”

相关问答FAQs

Q1:法师您好,作为上班族,每天工作很忙,总觉得没有时间修行,该怎么办?
A1:您好!修行不必追求形式上的“专门时间”,关键在于“用心”,比如通勤路上,与其刷手机消磨,不如观察呼吸的进出,让心静下来;工作中遇到难题,先深呼吸,把“烦躁”转为“专注”,这就是“定学”;与同事沟通时,少一些预设,多一些倾听,这就是“慧学”,把修行融入日常的每个当下,时间自然就有了,修行是“修心”,不是“修事”,心稳了,做事效率反而更高。

有圆法师讲座

Q2:有时候知道要包容他人,但遇到伤害自己的人,还是很难放下,如何培养真正的慈悲?
A2:这是很普遍的困惑,真正的慈悲不是“没有情绪”,而是“不被情绪控制”,当感到受伤时,先允许自己有情绪,比如告诉自己:“我现在很难过,这是正常的。”然后试着“换位思考”——对方的行为背后,是否也有他的痛苦或局限?比如有人言语刻薄,可能他正经历压力,并非针对你,把“慈悲”落实到行动上:不必强迫自己“喜欢”对方,但可以选择“不记恨”,甚至默默为他祝福,这不是软弱,而是为了让自己从“怨恨”的牢笼中解脱出来,当你开始用慈悲对待他人,其实是给自己一份“内心的自由”。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