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一法师现任江南古刹甘露寺住持,临济宗第四十七代传人,自幼随祖父习读佛经,十八岁于杭州灵隐寺剃度,后毕业于中国佛学院,师从著名高演法师,深研《华严经》《楞严经》等经典,尤以禅修实践与人间佛教思想弘扬著称,法师常说:“佛法不离世间觉,修行要在生活中体悟”,其弘法理念既注重传统戒律的坚守,又强调与现代社会需求的结合,三十余年来致力于寺院建设、教育弘法、慈善公益,成为连接传统佛教与现代信众的重要桥梁。
传一法师的修行历程充满传奇色彩,少年时因体弱多病,祖父常以“因果报应”“慈悲护生”之说开导,埋下佛缘;出家后,他不辞辛劳参学于各大丛林,曾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禅七中克期取证,后赴斯里兰卡研修上座部佛教,融合汉传禅法与南传内观,形成“禅净双修,定慧等持”的独特风格,住持甘露寺期间,他主持重建大雄宝殿、藏经楼,恢复“禅茶一味”传统,每年举办“青年禅修营”“居士佛学班”,吸引众多都市年轻人前来体验,将古老的禅法智慧转化为现代人减压养心的良方。
法师对社会慈善事业的投入尤为突出,他认为“佛法是实践的教育,慈悲是修行的根本”,多年来,他发起“甘露助学计划”,资助贫困地区学生千余人;设立“临终关怀义工团”,为医院患者提供心灵慰藉;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组织僧俗弟子捐款捐物,足迹遍及云南、青海、四川等地,其弘法团队还定期深入社区、企业,开展“佛学与心理健康”“职场中的慈悲智慧”等公益讲座,让佛教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化解现代人的焦虑与迷茫。
以下是传一法师主要弘法项目概览:
项目类别 | 成果与影响 | |
---|---|---|
禅修教育 | 每年8期短期禅修营,开设“止观入门”“生活禅”课程 | 累计培养学员5000余人,覆盖全国20余省份,学员反馈“焦虑指数显著降低” |
经典研究 | 主编《甘露文库》系列丛书,注解《六祖坛经》《法华经白话解》 | 出版著作15部,禅与现代生活》获“佛教文化优秀成果奖” |
慈善公益 | “甘露助学计划”“临终关怀项目”“灾区救援行动” | 累计捐助善款超800万元,援建希望小学4所,服务临终患者及家属3000余人次 |
文化交流 | 举办“中韩禅茶文化交流”“海峡两岸佛教青年论坛” 促成国际禅修交流项目12项,推动佛教文化国际化传播 |
传一法师的弘法风格以“朴实、接地气”著称,他常说:“佛法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解决人生困惑的智慧。”在讲经说法中,他善于用生活化的比喻阐释深奥义理,比如用“手机充电”比喻“禅修调心”,用“河流与堤坝”比喻“烦恼与智慧”,让信众在轻松的氛围中领悟佛法真谛,他常告诫弟子:“出家人要‘少说多做,以身作则’,信众不是听你说什么,而是看你做什么。”
多年来,传一法师先后获得“全国佛教界慈善先进个人”“人间佛教弘扬者”等荣誉,但他始终保持谦逊,将一切成就归功于三宝加持与信护法护持,虽已年过六旬,他仍坚持每日凌晨3点起床早课,白天处理寺院事务,晚上为信众答疑解惑,用行动践行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行愿。
FAQs
问:传一法师如何理解“人间佛教”?它与传统佛教有何不同?
答:法师认为,人间佛教是“契理契机”的佛教,本质与传统佛教一脉相承,更强调“佛法生活化”,传统佛教注重山林隐修、经典研习,而人间佛教主张将佛法融入世俗生活,在家庭、职场中践行慈悲与智慧,诚实守信是布施,宽容待人是持戒,认真工作是禅定”,让佛法成为改善生活的实用工具,而非脱离现实的玄谈。
问:对于想开始修行的普通人,传一法师有什么建议?
答:法师建议“从简单处入手,从生活中做起”,首先可培养“正念习惯”,如每日静坐10分钟,专注呼吸;其次学习“换位思考”,对家人多一份耐心,对陌生人多一份善意;最后多读经典,如《心经》《吉祥经》,用智慧指导行动,他常说:“修行不必追求形式,心念的转变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