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黄山区中山寺庙

黄山区中山寺庙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镇中山社区,地处黄山北麓、太平湖东岸的缓坡地带,是一座承载千年历史与佛教文化的古刹,寺庙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周边群山环抱,林木葱郁,溪流潺潺,兼具宗教庄严与自然灵秀,是皖南地区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与人文景观。

黄山区中山寺庙

据《黄山府志》及碑文记载,中山寺庙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初名“中山禅院”,因背靠中山岭、俯瞰太平湖而得名,历经宋元时期的战乱损毁,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由当地信众与僧侣共同捐资重建,明太祖朱元璋赐额“中山禅寺”,使其地位陡升,成为皖南禅宗临济宗的重要道场,清康熙、乾隆年间,寺庙两度扩建,增建藏经楼、钟鼓楼、东西厢房等,形成“前殿、中殿、后楼、两厢”的完整格局,现存主体建筑多为清代中晚期遗构,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

寺庙建筑群严格遵循中国传统中轴对称布局,彰显出浓厚的明清皖南建筑风格,从山门至后殿,逐级抬升,层次分明,山门为石质三门六柱牌坊式,坊额题“中山禅寺”四个鎏金大字,两侧石狮威猛雄健,基座饰有莲瓣与卷草纹,为清代工匠杰作,入山门后,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依次排列于中轴线上,东西两侧以厢房、碑廊、禅房相连,形成“四合院式”院落组合,既独立成景,又相互贯通。

大雄宝殿为寺庙核心建筑,面阔五间(22米),进深四间(18米),重檐歇山顶,覆以黄色琉璃瓦,檐下斗拱为五踩重昂,额枋、雀替木雕精美,内容涵盖龙纹、凤纹、卷草及佛教故事,工艺细腻繁复,殿内正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身佛像,均为明代铜胎鎏金造像,高3.8米,法相庄严,两侧十八罗汉为明代彩塑,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藏经楼为二层硬山顶建筑,藏有明版《大藏经》一部(计678函)、清代《龙藏》经卷及高僧手抄本,其中明代《金刚经》贝叶经为镇寺之宝,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黄山区中山寺庙

中山寺庙不仅是佛教圣地,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历史上,明代高僧海舟法师曾驻锡于此,著有《中山禅语录》,倡导“禅净合一”,对皖南佛教影响深远,清代“桐城派”方苞、姚鼐等文人曾多次到访,留下诗作碑刻,现存于碑廊的《中山禅寺记》碑文即为方苞手书,笔力遒劲,堪称书法珍品,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菩萨诞辰、成道、出家日),寺庙举办“中山庙会”,融合佛事活动、民俗表演与地方特产展销,吸引周边数万信众与游客参与,成为黄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寺庙周边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交相辉映,寺内有千年银杏一株,树龄达1300余年,需三人合抱,秋季金黄落叶与红墙黛瓦相映成趣,称“中山银杏”;寺东“中山泉”为天然山泉,水质清冽,四季不涸,相传为唐代高僧所开凿;寺后登高台可远眺黄山天都峰、莲花峰云雾缭绕,近观太平湖烟波浩渺,“山寺观湖”为黄山北麓著名景致,寺庙周边还分布有古栈道遗址、摩崖石刻等,共同构成了一幅“深山藏古寺,幽处有禅音”的动人画卷。

建筑名称 年代 建筑特色 文物价值
山门 清代 石质三门六柱牌坊,坊额鎏金,石狮基座饰莲瓣纹 清代石雕艺术代表作,黄山地区罕见大型石坊
天王殿 清代 硬山顶,面阔三间,壁画为《封神演义》故事 清代民间壁画,色彩鲜艳,人物生动
大雄宝殿 明代 重檐歇山顶,五踩重昂斗拱,木雕龙纹 明代木构建筑典范,殿内三佛及十八罗汉为明代彩塑珍品
藏经楼 清代 二层硬山顶,藏明版《大藏经》、贝叶经 明版《大藏经》为国内孤本,贝叶经为佛教文物珍品

相关问答FAQs

黄山区中山寺庙

Q1:中山寺庙的最佳游览时间是什么时候?
A1:中山寺庙四季皆宜游览,但春秋两季最佳,春季(3-5月)山花烂漫,寺内千年银杏抽枝吐绿,周边茶园新芽初绽,可赏“春山寺花”之景;秋季(9-11月)天高云淡,银杏叶金黄满树,与红墙黛瓦构成绝美秋色,且此时气候凉爽,适合登高远眺黄山与太平湖,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观音庙会期间,可体验浓郁的佛教文化与民俗活动,感受寺庙的烟火气与庄严感。

Q2:中山寺庙是否对外开放?如何前往?
A2:中山寺庙目前对公众开放,开放时间为每日8:00-17:00(冬季16:30),门票免费(部分特展或佛事活动可能需预约),前往方式:从黄山市区(屯溪区)出发,可乘坐“黄山-太平湖”方向大巴至甘棠镇中山社区站,步行约15分钟即达;若自驾,导航至“黄山区中山禅寺”,寺庙设有停车场,周边路况良好,适合各类车辆通行,建议游客提前查询天气,携带舒适鞋履,因寺庙依山而建,需步行较多台阶。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