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瑜伽菩萨戒于寺庙传授时需遵循哪些传统仪式与条件?

瑜伽菩萨戒作为大乘佛教的核心戒律体系,是菩萨行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基石,其戒体源于《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以“三聚净戒”为纲,涵盖摄律仪戒(止恶)、摄善法戒(修善)、饶益有情戒(利他),区别于声闻戒的“解脱自利”,更强调“慈悲利他”的菩萨行愿,能够如法传授瑜伽菩萨戒的寺庙,需具备严格的传承条件、清净的道场环境与合格的戒师团队,是佛教戒法传承的重要载体。

授瑜伽菩萨戒寺庙

授瑜伽菩萨戒的寺庙,首先需具备“如法戒坛”,戒坛是传授戒体的清净场地,需按《瑜伽师地论》及律藏要求布置,坛城设佛、法、僧三宝像,供戒本、曼茶罗等,并事先举行净坛仪式,诵经洒净,清除坛场内外障碍,必须拥有“具德戒师”,传授瑜伽菩萨戒的戒师需具备深厚佛学素养,通晓《瑜伽师地论》《菩萨戒本》等戒典,且自身受持菩萨戒清净,通常需由戒腊高、德行尊的法师或长老担任,部分寺庙还会邀请律宗大德或金刚上师(密宗传统)主法,确保戒体传承的清净与完整。

从历史传承看,汉传佛教中授瑜伽菩萨戒的寺庙多与唐代玄奘译场、密宗传承相关,例如西安大兴善寺作为唐代密宗祖庭,玄奘法师曾在此译出《瑜伽师地论》,后成为传授瑜伽菩萨戒的重要道场;杭州灵隐寺、苏州西园寺、镇江金山寺等古刹,因拥有完整的戒律传承体系,至今仍定期举办瑜伽菩萨戒法会,吸引海内外信众受戒,这些寺庙不仅具备千年戒法传承,更注重道场的“六和敬”精神,通过共修、禅观、学习相结合的环境,让受戒者在持戒中深化菩提心。

授瑜伽菩萨戒的过程严格遵循“先发心、后受戒、再践行”的次序,具体流程如下:

授瑜伽菩萨戒寺庙

阶段 说明
报名与审查 提交申请(个人修行经历、受戒意愿)、寺院审核(确认发心纯正、具备基础佛学知识)、学习《菩萨戒本》等基础戒典 部分寺庙要求报名者先参加短期戒律培训班,通过考核后方可进入受戒程序。
净坛与备戒 举行净坛仪式(僧众诵《大悲咒》《楞严咒》等,洒净坛场)、准备戒物(戒本、曼茶罗、供品、受戒者衣具)、教授戒相(戒师详解“三聚净戒”内涵及开遮持犯) 净坛旨在清除障碍,确保戒体清净;戒相教授是让受戒者明确“应止、应行、应护”的戒条,避免无知的犯戒。
授戒仪式 礼佛忏悔(至诚礼佛,发露往昔罪业)、正授戒体(戒师问遮难,如“是否非人、非处、非时受戒”,受戒者如实回答后,师授“汝今菩萨戒已得成就”)、回向发愿(将戒功德回向众生,誓行菩萨道) 授戒仪式的核心是“白四羯磨法”,通过僧团羯磨(如法表决)形成戒体,受戒者需至诚皈依三宝,发菩提心。
后续熏习 加入僧团共修(日常诵戒、布萨)、定期忏悔(犯戒后依《瑜伽忏悔法》如法忏悔)、学习大乘经论(深化对“饶益有情”的理解) 授戒非终点,而是菩萨行的起点,寺庙通过组织“菩萨戒共修会”“戒律学习小组”等,帮助受戒者将戒法融入生活。

授瑜伽菩萨戒的寺庙,不仅是“传戒”的场所,更是“行菩萨道”的道场,其意义在于:第一,奠定菩萨行基础,通过受戒,受戒者正式进入菩萨乘,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宗旨,将个人修行与利益众生结合,第二,强化慈悲利他心。“三聚净戒”中的“饶益有情戒”,要求行者“见一切众生起大悲心”,寺庙通过组织慈善、公益、弘法等活动,引导受戒者践行利他,第三,传承戒法命脉,在末法时代,寺庙作为戒法传承的载体,确保瑜伽菩萨戒的清净传承,防止戒相混淆、传承断绝,是住持佛法的根本。

FAQs: Q1:普通人是否可以在任何寺庙受瑜伽菩萨戒? A1:不可以,授瑜伽菩萨戒需寺庙具备“如法戒坛”“具德戒师”“清净传承”三大条件,且受戒者需满足“发菩提心”“非非人(非鬼神等)”“非处(非非戒坛处)”“非时(非非受戒时)”等遮难(即排除不具备受戒资格的情况),建议选择有律宗传承、定期举办戒法会的正规古刹,如西安大兴善寺、杭州灵隐寺等,避免因传承不清导致戒体不具足。

Q2:受瑜伽菩萨戒后若犯戒,是否失去戒体?如何忏悔? A2:瑜伽菩萨戒的戒体以菩提心为体,若犯戒但未舍菩提心,戒体仍存,但需如法忏悔,忏悔需依“四力忏悔法”:依止力(至诚皈依三宝)、破恶力(发露罪业,永不复造)、恢复力(行善补过,如诵经、布施)、对治力(修慈悲心、空性观),寺庙通常会在每月布萨日(诵戒日)组织集体忏悔,受戒者也可依止戒师,如法行忏悔仪轨,清净业障。

授瑜伽菩萨戒寺庙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