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中的三座大佛,通常指横三世佛,即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三者共同构成了佛教中“空间”与“救度”的核心象征体系,这一组合不仅体现了佛教对宇宙时空的认知,更凝聚了众生对解脱苦难、追求安乐的精神寄托,成为中国汉传佛教寺庙最常见的造像布局之一。
中央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教主
中央主尊为释迦牟尼佛,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教创始人,生活在约2500年前的古印度,作为“现在佛”,祂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于鹿野苑初转法轮,开启佛教教化,是娑婆世界(即众生所居的“堪忍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的造像通常结跏趺坐,身着通肩袈裟,手结不同印相:说法印(拇指与食指相捻,其余自然伸展,象征说法度生)、定印(左手掌心向上放于右手上,置于脐下,象征禅定入定)或触地印(右手手指触地,象征降伏外道),其面容庄严沉静,目光俯视众生,既体现对众生的慈悲,也暗含对“娑婆世界本质即苦”的警示,经典依据以《金刚经》《法华经》为核心,强调“诸法空相”,引导众生通过修行断除烦恼,证得涅槃,在寺庙中,释迦牟尼佛殿常位于中轴线核心,象征佛法住世、教化不绝。
东方药师佛:净琉璃世界的除病者
东方主尊为药师佛,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因发十二大愿,愿除众生一切病苦(包括生理疾病与生死轮回之苦),令众生身心安乐,故称“药师”,祂居住在东方净琉璃世界,其国土以琉璃为地,宝树庄严,无有恶趣,众生皆具金色身,受用自在,药师佛的造像通常左手持药钵(象征甘露法药),右手结施无畏印(掌心向外,五指向上,寓意消除众生恐惧),或持九眼菩提(象征智慧与药力),其面容多呈慈悲相,略带微笑,体现对众生的“愿力”与“护佑”,经典依据以《药师经》为主,持诵药师名号,可消灾延寿,尤其受民间信众推崇,常被祈求健康、平安、顺遂,寺庙中,药师佛殿多位于释迦牟尼佛殿东侧,对应“东方”象征的“生发”与“治愈”,契合众生对现实安乐的需求。
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接引者
西方主尊为阿弥陀佛,意为“无量光”“无量寿”,因发四十八大愿,愿接引一切念佛众生往生于西方极乐世界,故称“接引佛”,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地铺黄金池,七宝楼阁为依,观音、势至二菩萨为上首,是佛教“净土信仰”的核心对象,阿弥陀佛的造像通常结跏趺坐,左手持莲花台(象征往生净土的清净载体),右手结与愿印(掌心向外,五指自然舒展,寓意满足众生善愿),或结接引印(一手下垂,掌心向外,一手当胸,掌心向上,象征接引众生),其面容丰满慈祥,目光低垂,传递“愿力不虚”的安心感,经典依据以《阿弥陀经》为核心,强调“一心不乱称念弥陀名号”,即可蒙佛接引,脱离轮回,寺庙中,阿弥陀佛殿多位于释迦牟尼佛殿西侧,对应“西方”象征的“归宿”与“解脱”,成为众生对生命终极关怀的寄托。
横三世佛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
佛号 | 方位 | 经典依据 | 象征意义 | 造像特征(常见) |
---|---|---|---|---|
释迦牟尼佛 | 中央 | 《金刚经》 | 现在教主,觉悟真理 | 说法印/定印,通肩袈裟,庄严沉静 |
药师佛 | 东方 | 《药师经》 | 除病消灾,现世安乐 | 药钵/施无畏印,慈悲微笑 |
阿弥陀佛 | 西方 | 《阿弥陀经》 | 接引往生,终极解脱 | 莲花台/与愿印,丰满慈祥 |
三佛并置并非简单的空间排列,而是构建了佛教“时空救度”的完整体系:释迦牟尼佛代表“当下”的修行与觉悟,药师佛代表“现实”的护佑与安乐,阿弥陀佛代表“的归宿与解脱,三者共同覆盖了众生从“生”到“死”、从“现实”到“终极”的需求,体现了佛教“悲智双运”的精神——既有对现实苦难的关怀(药师),也有对终极真理的探寻(释迦),更有对解脱希望的承诺(弥陀)。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寺庙里常供奉三座大佛,而不是一尊或多尊?
A:供奉横三世佛是佛教“圆融”思想的体现,三佛分别对应“当下觉悟”“现实安乐”“终极解脱”三个维度,既满足众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如健康、平安、往生),也体现了佛教“空间”上的方位观(东、中、西)与“时间”上的救度观(未来),这种布局既是对佛法核心的浓缩,也引导众生从“依赖外力”到“自我修行”,最终实现“究竟解脱”。
Q2:横三世佛和竖三世佛有什么区别?
A:横三世佛与竖三世佛是佛教“三世佛”的两种不同组合,横三世佛以“空间”划分,指中央释迦牟尼佛(现在佛)、东方药师佛(东方琉璃世界佛)、西方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佛),三者同处“当下”不同方位,象征不同救度方式;竖三世佛则以“时间”划分,指过去燃灯佛、现在释迦牟尼佛、未来弥勒佛,三者按时间顺序排列,象征“过去、未来”三世佛的传承,汉传寺庙以横三世佛供奉更常见,而藏传佛教、部分南传佛教寺庙可能更侧重竖三世佛或其他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