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兴国,过年“游菩萨”是客家人延续数百年的年俗盛事,承载着祈福纳祥、敬祖睦宗的文化基因,这一活动通常从正月初二拉开帷幕,至元宵节达到高潮,每个村庄依“房族”或“宗祠”轮流主办,仪式庄重而不失热闹,是兴国乡村最具年味的“集体记忆”。
兴国过年游菩萨的核心是“迎神巡境”,所“游”之“菩萨”多为当地民间信奉的保护神,如开基祖、地方英烈神或道教神明(如土地公、关帝君),每个村庄的“菩萨”像多为木雕彩绘,端坐于装饰华丽的神轿中,由青壮年男子轮流抬行,队伍以锣鼓、唢呐为前导,旗幡、彩灯紧随,孩童扮成的“八仙”“戏曲人物”穿插其间,蜿蜒的游走队伍宛如流动的民俗画卷。
仪式前需精心筹备:村民会提前打扫村道,在祠堂前搭设“神坛”,备齐三牲(猪、鸡、鱼)、米果、香烛等祭品;负责抬轿的青壮年需“斋戒”三日,以示虔诚;锣鼓队则日夜排练,敲打出“急急如律令”的节奏,渲染出肃穆又热烈的气氛,游走路线固定,通常从宗祠出发,经村口水口(风水节点)、农田、巷道,再返回祠堂,寓意“神明巡视疆土,护佑一方平安”。
巡游途中,家家户户在门前摆设香案,燃放鞭炮,老者率子孙跪拜,祈求“菩萨”赐予五谷丰登、人丁兴旺;若遇新婚家庭,还会特意备上“红蛋”和米酒,请“菩萨”“赐福”,以求早生贵子,队伍经过水田时,村民会抓起一把泥土撒向田埂,口中念诵“土地肥沃,禾苗茁壮”,将农耕文明对自然的敬畏融入仪式细节。
这一活动的文化内涵远超“祈福”本身,在客家人历史上,多次因战乱或迁徙聚族而居,“游菩萨”成为强化宗族认同的重要纽带——各房族分工协作(如抬轿、吹奏、后勤),既彰显团结,也暗含“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神轿经过的路线多与村庄历史空间重合,如古井、老树、宗祠,无形中勾勒出村庄的“文化地图”,让年轻一代在参与中记住“根”在何处。
兴国过年游菩萨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部分村庄还创新形式:在巡游中加入客家山歌对唱、非遗展示,甚至用直播让远方的游子“云参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这一古老习俗焕发新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相关问答FAQs
Q1:兴国过年游菩萨的“菩萨”都是哪些神明?为何不同村庄供奉不同?
A:兴国游菩萨所奉神明多为“地方性保护神”,大致分三类:一是祖先神,如开基祖或对村庄有功的历史人物(如抗倭英雄);二是道教神明,如土地公(守护一方水土)、关帝君(忠义象征);三是自然神,如“水仙尊王”(掌管水利),不同村庄供奉不同,与历史迁徙有关:客家人南迁后,为适应新环境,将原籍信奉的神明或本地“灵验”之神请入村庄,形成“一村一神”的特点,也体现了“入乡随俗”的生存智慧。
Q2:年轻人如何看待兴国过年游菩萨?这一传统会面临失传吗?
A:当代年轻人对游菩萨的态度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传承”,通过短视频、社交平台,年轻人用镜头记录仪式细节,让更多人了解其文化价值;部分村庄组织“少年抬轿队”,让孩童从小参与,培养对传统的敬畏,政府和文化部门也在推动“非遗进校园”,邀请老艺人讲解游菩萨的历史,虽然面临人口流动、城市化等挑战,但凭借“社区记忆”的凝聚力和年轻一代的创新参与,这一习俗有望在保护中延续,成为兴国客家的“文化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