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孝法师,现任江苏镇江定慧寺方丈,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人,以其深厚的禅宗修为、积极的弘法实践和慈悲的利他情怀,在佛教界和社会各界广受尊敬,近年来,法师在坚守佛法根本的同时,积极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弘法、文化、慈善等多个领域持续耕耘,展现了当代佛教僧侣的担当与智慧。
在弘法利生方面,法师始终将“续佛慧命、普度众生”作为核心使命,他定期在定慧寺举办“禅修营”“经典讲习会”等活动,面向信众和社会大众普及禅宗文化,内容涵盖《六祖坛经》《金刚经》等核心经典的解读,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困惑,开示“在生活中修行”的理念,2023年夏季,法师主持的“青年禅修营”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参与者,通过坐禅、行禅、茶叙、开示等环节,帮助年轻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法师还积极拥抱新媒体,在定慧寺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开设“如孝法师开示”专栏,定期发布短视频和音频内容,累计受众已超10万人次,让佛法智慧通过现代科技走进更多家庭。
文化传承是法师近年来重点推进的工作,作为千年古刹定慧寺的住持,他深知寺院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2024年,法师牵头启动了“定慧寺古籍文献整理工程”,组织僧人和学者对寺院收藏的明清佛教典籍进行数字化扫描和校注,目前已完成《金山志》《定慧寺志》等5部文献的整理工作,并计划出版《定慧寺文化丛书》,他推动寺院建筑与文物的保护修缮,大雄宝殿修缮工程已正式启动,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力求恢复清代建筑风貌,让这座始建于东晋的古刹焕发新生,法师多次受邀参加“佛教文化与现代文明”学术论坛,与学者、文化界人士共同探讨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促进佛教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话。
在慈善公益领域,法师秉持“人间佛教”理念,积极践行菩萨道,近年来,他带领定慧寺僧众及信众成立“定慧慈善基金”,重点关注贫困地区教育帮扶和灾害救助,2022年,基金向云南某山区小学捐赠图书2000余册、学习用品500套,并资助1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2023年河南、四川洪涝灾害期间,法师第一时间组织捐赠物资价值30余万元,并派僧众前往灾区参与志愿服务,每年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他都会组织“爱心送温暖”活动,为镇江当地的孤寡老人、残障人士送去慰问金和生活物资,累计受益人数超1000人。
尽管事务繁忙,法师始终保持着严格的日常修持,每日凌晨4点起床,主持寺院早课,之后进行禅坐、诵经,雷打不动,他常说:“修行不是逃避生活,而是在生活中保持觉知。”法师还十分重视年轻僧伽的培养,定期为寺内年轻僧人讲经说法,指导他们学习戒律、经典和禅修方法,鼓励他们“既要深入经藏,也要服务社会”,为佛教的传承与发展储备人才。
近期弘法活动简表:
时间 | 活动名称 | |
---|---|---|
2023年7月 | 青年禅修营 | 坐禅、行禅、茶叙、《六祖坛经》解读,帮助年轻人寻找内心宁静 |
2023年10月 | “金刚经与现代生活”讲习会 | 结合现代职场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开示经文智慧,线上线下同步参与 |
2024年3月 | 定慧寺古籍文献整理工程启动 | 整理明清佛教典籍,数字化扫描校注,计划出版《定慧寺文化丛书》 |
2024年5月 | 大雄宝殿修缮工程启动 | 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恢复清代建筑风貌,保护古刹历史风貌 |
如今的如孝法师,依然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己任,在弘法中传承文化,在慈善中践行慈悲,在修持中净化心灵,用行动诠释着佛教的智慧与温度,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信仰与社会的桥梁。
FAQs:
问:如孝法师在弘法中如何将禅宗智慧与现代人的生活需求相结合?
答:法师强调“禅在生活,生活即禅”,他结合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迷茫等问题,将禅宗的“观照当下”“放下执着”等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方法,在讲经时,他会用职场案例解读“无住生心”,用家庭关系阐释“慈悲待人”,并通过禅修营引导参与者将坐禅的专注力带入工作与生活,帮助人们在日常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安定。
问:定慧寺未来在文化传承方面有哪些新的计划?
答:除了持续推进古籍文献整理,法师计划与高校、文化机构合作成立“定慧禅文化研究中心”,开展禅宗思想、书法、茶道等传统文化研究;同时开发“定慧寺文化研学之旅”,通过禅修体验、经文临摹、讲座等形式让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此外还将利用VR技术打造线上“定慧寺数字博物馆”,突破时空限制传播古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