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悟道法师浙江修行中悟得何种智慧?

悟道法师,俗姓俞,名增先,1921年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石塘镇一个普通渔民家庭,自幼受海边渔民坚韧性格与民间信仰熏陶,少年时期便对生死、苦乐等人生命题生起深刻思索,18岁那年,因目睹渔村一场突如其来的海难,幸存者悲痛欲绝的场景令他顿悟“人生无常”,遂于当地松门积善寺剃度出家,法名悟道,字惟光,此后,他的生命轨迹便与浙江的佛教文化紧密相连,成为当代浙江佛教复兴与传承的重要推动者。

悟道法师 浙江

早年,悟道法师先后依止天台山国清寺静慧老和尚、宁波天童寺圆瑛大师等高僧修学,深入研习《法华经》《楞严经》等天台宗根本经典,兼习禅门心要,他秉持“教观双美”的天台宗家风,既注重义理研习,也强调实修践行,在国清寺学期间,他常于凌晨四点起身,绕塔诵经,白天听经论、学戒律,夜晚在禅堂坐香,寒暑不辍,这种“解行并进”的修行方式,为他后来的弘法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1948年,他在天台山华顶寺受具足戒,正式成为比丘,随后赴常州天宁寺佛学院深造,系统学习唯识、中观等佛教哲学,期间常与太虚大师弟子交流,对“人间佛教”思想产生深刻共鸣。

1980年代,随着国家宗教政策恢复,悟道法师受邀回到浙江,肩负起复兴千年古道的重任,1983年,他出任杭州灵隐寺监院,当时灵隐寺历经“文革”劫难,殿宇倾颓、僧众稀少,他带领僧众清理废墟、募集资金,历时五年完成大雄宝殿、天王殿等主体修复工程,并恢复传统的早晚课、禅七、法会等宗教活动,他提出“以文化兴寺,以教育立寺”的理念,在灵隐寺创办“云林佛教图书文物馆”,搜集整理佛教典籍与历史文物,使这座“东南佛国”重焕生机,1990年,他又应请住持宁波天童寺,这座曹洞宗祖庭在他手中再度兴盛,他主持重建了罗汉堂、佛殿等建筑,恢复“天童禅寺禅七”传统,每年冬春两季举办禅七法会,吸引海内外众多僧众与居士参学,使天童寺成为当代汉传佛教禅修的重要道场。

在弘法实践中,悟道法师始终立足浙江深厚的文化土壤,推动佛教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他主张“佛教生活化,生活佛教化”,倡导信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慈悲、智慧,在台州老家,他牵头成立“悟道慈善基金会”,资助贫困学生、帮扶孤寡老人,累计捐助善款超千万元;在温州、宁波等地,他推动“寺院开放日”活动,邀请市民走进寺院,体验抄经、坐禅、素斋等佛教文化,增进社会对佛教的理解与认同,他还注重佛教教育,在浙江佛学院(普陀山校区)开设天台宗研究课程,亲自授课,培养了一批青年僧才,其中不少人如今已成为各地寺院的中坚力量。

悟道法师 浙江

悟道法师的弘法思想,核心是“契理契机”——既要契合佛陀教法的根本精神,也要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他常说:“佛法不是古董,而是照亮人生的明灯。”他常以浙江山水为喻,教导信众“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在喧嚣尘世中保持内心的清净与觉悟,他的开示深入浅出,既有《法华经》“开权显实”的深邃义理,也有“吃饭睡觉即是修行”的朴实生活智慧,深受不同年龄层信众的喜爱,2005年,他应台湾佛光山邀请赴台弘法,以“浙江佛教与天台宗”为主题演讲,促进了两地佛教文化的交流,彰显了浙江佛教在当代的影响力。

时间 地点 主要弘法事件与贡献
1983-1988年 杭州灵隐寺 任监院,主持修复大雄宝殿、天王殿等,创办云林佛教图书文物馆,恢复传统宗教活动。
1990-2000年 宁波天童寺 任住持,重建罗汉堂、佛殿,恢复禅七法会,推动寺院成为汉传佛教禅修中心。
2000年后 浙江多地 成立悟道慈善基金会,开展助学、扶贫;在浙江佛学院授课,培养青年僧才;推动“寺院开放日”。
2005年 台湾佛光山 以“浙江佛教与天台宗”为主题演讲,促进两岸佛教文化交流。

悟道法师的一生,是浙江佛教从恢复到复兴的缩影,他不仅修复了殿宇,更重塑了僧团的信仰与使命;不仅传承了教法,更让佛教文化走进了当代生活,2017年,悟道法师在宁波天童寺安详示寂,世寿97载,他留下的不仅是修复的寺院与培养的僧才,更是一种“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精神,至今仍在浙江乃至全国的佛教界熠熠生辉。

FAQs

悟道法师 浙江

Q1:悟道法师的弘法思想核心是什么?
A1:悟道法师的弘法思想核心是“契理契机”,即坚守佛陀教法的根本精神(契理),同时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契机),他强调“人间佛教”,倡导“佛教生活化,生活佛教化”,主张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慈悲与智慧,既重视义理研习,也注重实修践行,让佛法成为照亮人生的明灯。

Q2:悟道法师对浙江佛教文化传承有哪些具体贡献?
A2: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修复古道场,如主持修复杭州灵隐寺、宁波天童寺等千年古刹,恢复传统宗教活动与禅修体系;二是推动佛教文化普及,创办“云林佛教图书文物馆”,举办“寺院开放日”,让市民体验佛教文化;三是培养僧才,在浙江佛学院授课,为浙江佛教输送了大批青年僧才,夯实了传承基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