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净心法师讲解楞严经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楞严经》作为佛教“开悟的楞严”,历来被视为禅门修行的指南,净心法师对这部经典的解读,以深入浅出、契理契机著称,尤其注重将深奥的义理与现代人的修行实践相结合,帮助学人从“破妄显真”入手,直指明心见性的核心。

净心法师楞严经

净心法师常说,《楞严经》的核心是“返妄归真”,而“真”并非外在的实体,而是众生本具的“如来藏性”,即人人皆有的不生不灭的真心,他在讲解“七处征心”时强调,阿难尊者最初错将“攀缘心”当作真心,佛陀通过七番破斥,正是为了引导学人认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能分别、能攀缘的“心”不过是妄心的变现,而那个“能见”之性、“能闻”之性,才是不随外境迁变的真心,当我们看花时,会执着“花”的形相,会分别“好看”或“不好看”,但那个“能见”的能力,本身不随花的有无、美丑而生灭,这才是“见性”——它无形无相,却能生万法,是万法的本源,净心法师常以“镜子”为喻:镜子能照万物,但镜子本身不随物像而增减、染污,真心亦如是,虽随缘显现一切念虑,其本体如如不动。

在修行实践上,净心法师特别重视“止观双运”与“耳根圆通”,他认为,现代人烦恼炽盛,心念散乱,需先以“止”摄心,通过持咒(如楞严咒)、数息等方法,让妄念暂息;再以“观”照破,如经中所述“反闻闻自性”,回转向外攀缘的耳根,向内观照“能闻”之性,当“所闻”的声音与“能闻”的觉性一时脱落,便能契入“闻所闻尽”的境界,亲见本性,他强调,修行并非脱离生活,而是在日常中历境练心:面对顺境不生贪爱,逆境不生嗔恚,时时返观“是谁在贪、是谁在嗔”,当能观照的“觉性”现前,妄念自然化空。

净心法师对《楞严经》中的“五十阴魔”解读尤为透彻,他指出,修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境界(如光影、神通、悟相),并非究竟,若执着于此,便会落入“魔境”,真正的修行是“扫尘显净”,不断破除对“境界”和“自我”的执着,直到“人我空”、“法我空”现前,方能“超出世间,圆照清净”,他常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妄念如浮云,真心如虚空,云卷云散而虚空不变,学人只需做“旁观者”,不随念转,便是真修行。

净心法师楞严经

为帮助学人更系统地把握经义,净心法师常将核心要点整理为简明框架,《楞严经》修行次第简表”:

阶段 核心要诀 行持方法 果位体现
初信 严持戒律 持五戒、十善,断恶修善 得人天果,奠定信根
解理 深信因果 研习经文,理解“真妄不二” 破除外道见,生正知见
悟真 返观自性 修习止观,反闻闻自性 明心见性,亲证实相
等觉 历境炼心 于日常中不取不舍 烦恼即菩提,无住生心

净心法师的解读,始终紧扣“从文字般若到观照般若,再到实相般若”的路径,让《楞严经》的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引导学人在纷繁尘世中找到安身立命的真心。

FAQs
Q1:普通人工作繁忙,如何结合《楞严经》的智慧调伏日常烦恼?
A:净心法师开示,调伏烦恼不必脱离生活,关键在“转念”,遇到他人误解时,先观照“生起嗔心的是谁”,当向内觉察时,会发现“能嗔”的觉性与“所嗔”的境界本空,如同被石头砸到却怪石头“不对”,实是心随境转,日常可利用碎片时间修“反闻”:听声音时不执着声音内容,只观照“能闻”之性,久而久之,心念渐趋安定,烦恼自然减少。

净心法师楞严经

Q2:有人说“开悟”是高不可攀的境界,普通人通过《楞严经》修行真的能见性吗?
A:净心法师强调,众生本具佛性,与佛无二无别,所谓“开悟”只是“如实证悟本有”,而非“修得”什么,他比喻:眼睛本有,只是被云雾(妄念)遮蔽,修行如同“拨云见日”,不是给眼睛“添加”光明,而是让遮蔽的妄息灭,只要依止《楞严经》的“正见”,如法修持“止观”,哪怕每天只观照一念妄念的生灭,久而久之,“见性”自然现前,正如《楞严经》所言:“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