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法界法师的大拜修行,有何深意与修行价值?

在佛教修行的法门中,大拜作为一种至诚恭敬的修行方式,承载着忏悔业障、积累福德、降伏我慢的深意,法界法师常开示,修行不仅是形式上的持守,更是内心的转化,而大拜正是以身体为媒介,将虔诚与谦卑融入每一个动作的实修法门。

法界法师 大拜

大拜,又称“五体投地礼”,指双膝、双手、额头五处着地,以全身贴近大地,象征对三宝的至高皈依,以及对自身我慢的彻底粉碎,法界法师强调,大拜的核心在于“诚”,若心不诚,则动作再如法也只是形式;若心至诚,即便动作不完美,也能感通佛菩萨加持,他常以“大地承载万物,不争不辩”比喻大拜的修行意义——当我们俯身触地时,正是学习大地的包容与谦卑,放下我执,与众生心心相印。

法界法师在开示中提到,修行大拜需先调身,后调心,调身即动作的标准与连贯:站立时双足并拢,双手合十于胸前,观想佛菩萨圣像;屈膝下蹲时,双手分开,掌心向下,如捧莲花;随后双膝着地,手掌依次平铺于地,指腹朝内,避免手指蜷缩;接着身体前倾,额头轻触地面(额支),肘部微离地,不使全身重量压于掌心;起身时先以手掌撑地,收双膝至胸前,再 slowly 站立,恢复合掌,整个过程需呼吸柔和,吸气时起身,呼气时下拜,动作与呼吸相契,避免急促或用力过猛,以免损伤关节。

调心则更为关键,法界法师教导,拜时应观想“佛在心中,心即是佛”,每拜一次,默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至诚忏悔自身业障,并发愿度化众生,初学者易因身体僵硬或疼痛而生退心,此时应观想“业障从汗中流出,福德从拜中增长”,将疼痛转化为消业的机会,而非修行的障碍,他举例说,曾有弟子因长期伏案工作,拜至第三日便腰膝酸痛,欲放弃修行,遂开示:“疼痛是业障的显化,如脓疮需破而后愈,坚持拜忏,则身心清净,福慧自增。”后该弟子坚持一月,不仅疼痛渐消,心也渐趋安定。

法界法师 大拜

大拜的功德,在经典中多有记载:《佛说华积陀罗尼神咒经》云,若人礼佛一拜,则“罪河干竭,福如大海”;法界法师则结合现代生活补充道,在浮躁的当下,每日坚持大拜,能让人从外求转向内观,在重复的屈伸中学会放下执着,在贴近大地的谦卑中生起慈悲,他常鼓励居士们“从三拜开始,至诚即灵”,不必执着于数量,贵在持之以恒。

以下是法界法师开示的大拜修行要点简表:

修行要点 具体要求 心念观想
调身姿势 双膝、双手、额头五处着地,动作连贯不僵硬 观想佛菩萨庄严相
呼吸配合 吸气起身,呼气下拜,呼吸柔细均匀 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忏悔发愿 每拜默念皈依偈,忏悔业障,发度生愿 “愿我罪障皆消除,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对待疼痛 不逃避,不抱怨,观想消业增长福德 “疼痛即消业,坚持即修行”

相关问答FAQs

法界法师 大拜

问:修行大拜时,身体总是疼痛难忍,是否需要强行坚持?
答:法界法师开示,疼痛是修行过程中的常见现象,需“智信而非盲从”,若疼痛轻微,可调整姿势(如膝盖垫软布),放缓速度,观想消业;若疼痛剧烈(如关节红肿),则应暂停,先调养身体,待恢复后再从少量拜数开始,切不可因执着形式而损伤身体,修行贵在“中道”,既不轻言放弃,也不勉强硬撑,以身心健康为修行之根本。

问:每天需要拜多少次才算如法?是否拜得越多功德越大?
答:法界法师强调,“功德不在数量,而在至诚心”,初学者可从每日三拜开始,动作标准、心念专注,比草草拜一百次更有功德,随着体力与心念的进步,可逐渐增加拜数,但需以“不疲不厌”为度,若因拜数过多导致心生厌倦,则反失修行本意,经典中虽有“礼佛万拜”之说,但核心是“恒常至诚”,而非攀比数量,哪怕每日一拜,若能十年如一日,亦能感通佛力,福慧双增。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