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礼法师是近代中国佛教界颇具影响力的高僧之一,其一生以弘法利生为己任,在禅修、戒律、佛教教育等领域均有深厚建树,关于法师的原名,据现有公开史料及佛教界相关记载,常礼法师俗姓李,名常礼,出生于晚清光绪年间(具体年份约为1875年),家乡位于江苏苏州附近的吴县(今属苏州市吴中区),其家庭为当地耕读世家,父亲李明远是乡村私塾先生,母亲张氏为虔诚佛教徒,自幼便常带他前往附近的寺庙礼佛,这为他日后出家埋下了伏笔。
俗家生活与出家因缘
李常礼自幼聪颖好学,在父亲的教导下,六岁便开始诵读《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典籍,十岁已能通读四书五经,与同龄人热衷科举仕途不同,李常礼对世俗功名兴趣寥寥,反而对寺庙中的晨钟暮鼓、诵经声心生向往,据其晚年回忆录片段显示,十二岁那年,他偶患重疾,高烧不退,母亲日夜祈求观音菩萨加持,后竟奇迹般康复,此事让年幼的李常礼对佛教的因果感应、慈悲之力有了直观体验,心中萌生“出家修行、普度众生”的念头。
十八岁时,李常礼正式向父母表明出家意愿,起初遭到父亲强烈反对,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且家中独子,断不可离家,为此,他先后三次以绝食、闭关等方式恳求,母亲亦以“因缘已至,不可强留”为由劝说父亲,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春,父亲松口,允许他前往苏州寒山寺礼当时著名高僧月霞法师为师,剃度出家,寒山寺住持月霞法师是近代佛教复兴运动的推动者之一,精通禅、教、律、密,见李常礼“根器不凡,举止沉稳”,遂为其取法号“常礼”,寓意“常怀恭敬,严持戒律”,既保留其俗名中的“常”字,又以“礼”字强调戒律威仪的重要性。
修行弘法历程
出家后,常礼法师在寒山寺潜心修习,先后研习《法华经》《华严经》《四分律》等经典,尤其对戒律一门深有体悟,他认为“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因此在修行中始终以持戒为根本,日常过斋、诵经、坐禅皆如法如律,为寺中年轻沙弥树立榜样,1903年,月霞法师应邀至日本讲学,常礼法师随行前往,期间接触日本佛教的寺院管理模式及教育体系,深感“佛法东传,当与时俱进”,开始思考如何将传统戒律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回国后,常礼法师先后驻锡杭州灵隐寺、上海玉佛寺等名刹,1912年,中华佛教总会成立,他积极参与其中,推动僧伽教育改革,主张“僧青年当先学文化,再研佛法”,支持创办佛学院,1925年,受聘于苏州戒幢律寺(西园寺)任戒坛教授师,负责传授比丘戒,期间以“持戒精严、开示恳切”闻名,四方求戒者络绎不绝,据《近代佛教人物志》记载,仅1926年至1937年间,常礼法师在西园寺传戒十余次,度僧尼近千人,其中不少日后成为佛教界中坚力量。
抗战爆发后,常礼法师以“护国护教”为己任,在上海、苏州等地组织“佛教救护队”,为难民施粥、施药,并呼吁“佛教徒应本慈悲精神,救苦救难”,1937年冬,苏州沦陷,他冒险潜入沦陷区,将寒山寺藏匿的珍贵佛经(如宋版《华严经》)转移至安全之地,避免了国宝流失,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致力于寺院修复工作,带头捐款募资,重建了寒山寺的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建筑,使这座千年古刹重焕生机。
思想影响与后世传承
常礼法师的佛学思想以“禅净双修、戒律为本”为核心,强调“禅在日常生活中,净在信愿持名中”,他认为修行不必脱离尘世,而是在工作、待人接物中保持觉照,所谓“运水搬柴,无非妙道;扬眉瞬目,尽是禅机”,他提倡“人间佛教”,主张佛教应积极介入社会服务,通过教育、慈善等方式利益众生,这一理念对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有所呼应。
在戒律弘扬方面,常礼法师注重“开遮持”的灵活性,认为戒律的精神是“防非止恶”,而非墨守成规,他曾说:“戒如渡河之筏,登岸即舍,未登岸时,不可舍也。”这一观点在当时佛教界引起广泛讨论,推动了传统戒律在现代社会的适应性诠释,他重视佛经整理与流通,晚年主持编纂《常礼法师遗集》,收录其讲经稿、开示录、诗词等,四分戒比丘相表记》《念佛伽陀要解》等著作至今仍为佛学院常用教材。
1966年,常礼法师于苏州寒山寺安详圆寂,世寿九十一岁,圆寂前,他留下遗偈:“心无所住,法尔如是;娑婆极乐,无二无别。”四众弟子感念其德,在西园寺建“常礼法师纪念堂”,以彰其弘法利生之功德,常礼法师的思想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佛教徒,其“以戒为师、以法为依、以众生为念”的精神,成为中国佛教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遗产。
常礼法师生平大事年表
时间 | 事件 | 备注 |
---|---|---|
1875年 | 出生于江苏吴县李家 | 俗名李常礼,父李明远,母张氏 |
1893年 | 于苏州寒山寺剃度出家 | 礼月霞法师为师,法号“常礼” |
1903年 | 随月霞法师赴日讲学 | 接触日本佛教教育与管理模式 |
1912年 | 参与中华佛教总会成立 | 推动僧伽教育改革 |
1925年 | 任苏州西园寺戒坛教授师 | 传授比丘戒,度僧尼近千人 |
1937年 | 组织佛教救护队 | 救助难民,保护寒山寺佛经 |
1945年 | 主持寒山寺修复工程 | 重建大雄宝殿、藏经楼等 |
1966年 | 于苏州寒山寺圆寂 | 世寿九十一岁,留遗偈传世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常礼法师的法号“常礼”有何深意?
解答:常礼法师的法号“常礼”是其师父月霞法师根据佛教教义精心所取。“常”字取“恒常”之意,寓意修行者应恒久保持对佛法的信心与恭敬心,不退转道心;“礼”字则强调“戒律威仪”,即以戒为师,在日常生活中严持威仪,对三宝恭敬、对众生慈悲,二字合起来,既体现了佛教“定慧等持、戒律庄严”的核心教义,也寄托了师父对弟子“常怀恭敬、精进修行、普度众生”的殷切期望。
问题2:常礼法师在抗战期间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解答:抗战期间,常礼法师以“护国护教”为己任,做出了多方面贡献:其一,组织“佛教救护队”,在上海、苏州等地为难民施粥、施药,收容流离失所的儿童,以实际行动践行佛教慈悲精神;其二,冒险保护佛教文物,将寒山寺藏匿的宋版《华严经》等珍贵经卷转移至安全之地,避免了国宝流失;其三,通过讲经说法鼓舞民心,呼吁佛教徒“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团结信众共度国难,这些事迹不仅展现了佛教界的爱国情怀,也彰显了佛法“悲智双运”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