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惟俊法师未出家时的俗家原名究竟是什么呢?

惟俊法师作为近代佛教史上一位重要的禅宗高僧,其生平与修行历程对后世影响深远,要深入了解这位大德,首先需从他的本名俗姓追溯,俗家背景往往为理解其出家因缘与思想根基提供重要线索,据现有史料记载,惟俊法师俗姓张,名文俊,1887年出生于湖南湘阴县(今湖南省湘阴县)一个耕读传家的普通农户家庭,其父张德安为当地私塾先生,母李氏贤良淑德,家庭虽不富裕,却十分重视子女教育,文俊自幼便随父亲攻读四书五经,展现出过人的聪慧与对古典典籍的深刻理解。

惟俊法师原名

少年时期的张文俊,不仅学业优异,更在潜移默化中流露出对生命本质的追问,据其家族后人口述,文俊幼年常于田间劳作时凝视云卷云舒,或于深夜独坐庭院思索生死大事,乡邻们见他神思沉静,便戏称其为“小先生”,真正促使他萌发出家之心的,是家中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其母李氏在他十二岁那年因病辞世,临终前拉着文俊的手说:“人生如露亦如电,唯有向善求解脱,方得究竟安宁。”母亲的离世让少年文俊对世间无常有了切肤之痛的体悟,原本热衷科举仕途的他,开始频繁出入当地寺庙,与僧人探讨佛法义理,甚至偷偷背诵《心经》《金刚经》等经典。

18岁那年,张文俊在父亲的支持下(其父虽为儒生,却尊重儿子的选择,认为“儒释本同源,求道皆是路”),于湖南长沙开福寺礼宝生和尚剃度出家,法号“惟俊”,取“惟期俊彦,续佛慧命”之意,剃度后的惟俊法师并未急于闭关修行,而是先在寺内学习佛教仪轨与基础经典,同时跟随宝生和尚参禅打坐,三年后,为求更深远的佛法智慧,他辞别恩师,踏上参学之路,先后前往江苏镇江金山寺、浙江杭州灵隐寺、江苏南京栖霞寺等著名丛林参访,亲近冶开禅师、来果禅师等近代禅门大德。

在金山寺参学期间,惟俊法师因一次禅坐中的契机,对“什么是本来面目”这一公案生起疑情,此后三年,他每日精进坐香,甚至达到“不卧不倒”的程度,终于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于禅堂中豁然开朗,写下“春日春风春草绿,山山山鸟鸣”的悟道偈语,得到冶开禅师的印证,此后,他更将悟境与修行结合,提出“禅净不二,行住坐卧皆是修行”的理念,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体悟佛法,而非脱离世俗枯坐。

惟俊法师的弘法生涯始于1925年,应湖南信众邀请,回到长沙修复岳麓山麓山寺(今麓山寺),彼时麓山寺因战乱已破败不堪,他四处募化,历时五年,不仅重建了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建筑,还创办了“湖南佛学院”,培养僧才,同时积极投身社会慈善,设立“孤儿院”“施粥棚”,救济战乱中的贫苦百姓,其“人间佛教”的思想雏形正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他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出家的终极目标并非独善其身,而是以慈悲之心利益众生。

惟俊法师原名

抗日战争爆发后,惟俊法师带领麓山寺僧众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组织“僧侣救护队”,为难民提供医疗救助,并将寺中珍藏的明清时期《大藏经》捐赠给前线,用作印刷抗日宣传品的纸张,他曾说:“国土不宁,何谈修行?护国即是护教,救众生即是救佛法。”这一行动展现了佛教徒的爱国情怀与担当精神,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佛教的社会价值。

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惟俊法师被推举为理事,此后他更致力于佛教经典整理与文化传播,组织僧众校勘《碛砂藏》,并撰写《禅净双修论》《佛法与人生》等著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佛法义理,深受在家信众欢迎,1966年,惟俊法师于麓山寺安详示寂,世寿80岁,僧腊62年,圆寂前,他留下遗言:“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其舍利后被分建舍利塔于麓山寺后山,供后人瞻礼。

惟俊法师的一生,从俗家子弟张文俊到一代禅宗大德惟俊法师,其转变看似偶然,实则是他对生命真谛的执着追求与对众生的大悲心使然,他不仅继承了禅宗“明心见性”的核心思想,更将佛法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开创了近代湖南佛教弘法利生的新局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惟俊法师生平年表

时间 事件概要
1887年 俗名张文俊,出生于湖南湘阴县耕读家庭。
1899年 母亲病逝,开始接触佛法,萌发出家之志。
1905年 于长沙开福寺礼宝生和尚剃度,法号惟俊。
1908年 离开开福寺,赴镇江金山寺、杭州灵隐寺等参学。
1911年 于金山寺禅堂中悟道,得冶开禅师印证。
1925年 回长沙修复麓山寺,创办湖南佛学院。
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组织僧侣救护队,捐赠《大藏经》支援前线。
1953年 被推举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致力于经典整理与文化传播。
1966年 于麓山寺安详示世,世寿80岁,留下“生亦欣然,死亦无憾”等遗言。

相关问答FAQs

Q1:惟俊法师的“禅净不二”思想具体指什么?
A1:惟俊法师的“禅净不二”思想核心在于强调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念佛往生”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他认为,禅宗的参究公案是为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净土宗的持名念佛则是以一念至诚感通佛力,二者本质上都是“心”的修行,他在《禅净双修论》中提到:“禅者,净之体;净者,禅之用,体用不二,方为究竟。”主张修行者可在日常中既参禅悟心,又持名念佛,以禅定功夫净化妄念,以念佛功德滋养法身,最终达到“即禅即净,亦禅亦净”的圆融境界。

惟俊法师原名

Q2:惟俊法师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有哪些?
A2:抗日战争期间,惟俊法师以宗教领袖的身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事业,主要贡献有三:一是组织“僧侣救护队”,带领麓山寺僧众为难民提供伤口包扎、药品发放等医疗服务;二是将寺中珍藏的明清《大藏经》(共678函)捐赠给湖南抗日救国后援会,用于印刷抗日宣传品和教材;三是发表《告佛教四众书》,呼吁佛教徒“护国护教,同仇敌忾”,以“上报国恩,下济苍生”为己任,鼓舞了无数信众的抗日斗志,这些行动不仅展现了佛教徒的爱国情怀,也让外界看到了佛教在维护民族大义中的积极作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