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照修法师的修行之道对当代人有何深刻启示?

照修法师,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伽领袖,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精严的持戒修行和慈悲的利生事业,在教内外广受尊崇,他一生践行“人间佛教”理念,致力于将佛法智慧融入现代社会,引导众生在日常生活中体悟真理,追求心灵的净化与升华,法师的生平与弘法历程,不仅是一部个人修行精进的历史,更是一部中国佛教在当代传承与发展的生动缩影。

照修法师

照修法师俗姓张,1965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一个佛教氛围浓厚的家庭,自幼受祖母影响,耳濡目染间对佛法心生向往,少年时期,他常随长辈至寺院参加法会,见佛像庄严、僧众威仪,内心深处便萌生出家之志,1980年,15岁的法师于南通广教寺礼某老和尚剃度,成为一名沙弥,出家后,他先依师学习五堂功课及沙弥律仪,每日早起晚睡,诵经持咒,威仪肃穆,同参道友无不赞叹其精进与诚敬。

1985年,照修法师赴南京栖霞寺佛学院深造,系统学习《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兼及戒律、唯识、中观等佛教义理,在校期间,他刻苦钻研,博闻强识,常以“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为治学准则,对佛法教义的理解日渐深入,毕业后,法师先后参学于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等名山古刹,亲近过明旸、茗山等多位高僧大德,在参访中不断锤炼心性,增上智慧,1990年,于江西庐山东林寺受具足戒,戒行精严,持戒如护眼目,深得四众弟子敬重。

照修法师的修行历程,始终以“解行并重”为要,他不仅注重经教理论的研习,更强调实修实证的功夫,在禅修方面,他主张“禅净双修”,以念佛为安心之法,以观照为转念之用,引导众生在念佛中体会自性,在观照中破除我执,他常说:“修行不是逃避生活,而是在生活中炼心,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日常的起心动念、待人接物,都是用功办道之处。”这种将佛法融入生活的修行理念,深深影响了无数信众。

在弘法利生事业上,照修法师以“慈悲济世”为怀,积极践行“人间佛教”思想,2000年,他应信众礼请,出任江苏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定慧寺是江南名刹,历史悠久,但历经岁月沧桑,殿堂多有损毁,法师住持后,便着手规划修复工作,历经十余年,先后修复大雄宝殿、藏经楼、念佛堂等殿堂,并重塑金身,使古刹重辉,他常说:“寺院是三宝所在,是众生的心灵家园,只有庄严道场,才能续佛慧命,接引众生。”

除了修复道场,照修法师更注重僧伽教育与社会慈善,2005年,他在定慧寺创办“焦山佛学院”,聘请海内外高僧大德及专家学者任教,设置佛学课程、文化课程及戒律实践课程,旨在培养爱国爱教、解行并重的僧才,学院至今已培养数百名毕业生,分布于全国各地寺院,成为弘法的中坚力量,在社会慈善方面,法师发起成立“焦山慈善基金会”,长期开展助学、扶贫、救灾、医疗援助等活动,足迹遍布江苏及周边省份,每逢灾难发生,他总是第一时间组织信众捐款捐物,亲自带队深入灾区慰问,用实际行动诠释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

照修法师

照修法师的弘法风格,深入浅出,契理契机,他善于结合现代人的根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奥的佛法义理,引导众生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他提倡“生活禅”,主张“吃茶去”“洗碗去”等当下修行,认为“行住坐卧皆是禅,动静二相不离心”,他的开示录音、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深受年轻信众的喜爱,被誉为“接地气”的高僧,法师还勤于著述,著有《〈心经〉的现代诠释》《生活中的佛法》《禅修与生活》等书籍,将佛法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为世人提供了心灵的滋养。

照修法师的德行与贡献,得到了佛教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他曾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等职,多次代表中国佛教界赴海外进行文化交流,促进中外佛教友好往来,他常说:“佛教是无国界的,佛法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弘法,不仅要利益本国众生,还要将慈悲与智慧传递给更多人。”这种宽广的胸怀与担当,彰显了一位大乘佛教僧侣的使命与情怀。

回顾照修法师的一生,是修行的一生、弘法的一生、利生的一生,他以戒为师,以法为依,以众生为念,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行愿,他的精神与理念,将继续激励着无数佛子走在修行的道路上,为构建和谐社会、净化人心贡献力量。

照修法师生平大事记 | 时间 | 事件 | |------------|----------------------------------------------------------------------| | 1965年 | 出生于江苏南通 | | 1980年 | 于南通广教寺剃度,成为沙弥 | | 1985年 | 入读南京栖霞寺佛学院 | | 1990年 | 于江西庐山东林寺受具足戒 | | 2000年 | 出任江苏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 | | 2005年 | 创办焦山佛学院 | | 2010年后 | 发起成立焦山慈善基金会,开展多项慈善活动 | | 2015年 | 获“全国爱国爱教模范”荣誉称号 | | 2020年至今 | 继续弘法利生,著书立说,推动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 |

相关问答FAQs

照修法师

问题1:照修法师为何强调“生活即修行”?这一理念对现代人有何意义?
解答:照修法师强调“生活即修行”,是因为他认为修行并非脱离生活的避世行为,而是对生活本身的一种观照与转化,他指出,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常被烦恼、焦虑所困扰,而修行的本质正是通过观照内心、净化念头,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智慧,法师提倡的“生活禅”,主张将修行融入吃饭、工作、待人接物等日常细节中,吃饭时知道吃饭,喝茶时知道喝茶”,保持觉知,不随妄念流转,这一理念对现代人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修行必须远离尘世”的误解,让普通人也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在琐碎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安顿之处,从而实现“烦恼即菩提”的修行境界,提升生命的品质。

问题2:照修法师在僧伽教育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其培养的僧才有何特点?
解答:照修法师在僧伽教育方面,以“解行并重、悲智双运”为宗旨,主要采取了三项举措:一是创办焦山佛学院,设置系统的课程体系,包括佛学经典(如《法华经》《楞严经》)、戒律实践、禅修指导,以及现代文化(如哲学、历史、外语)等,旨在培养兼具佛学素养与现代视野的僧才;二是注重实修,学院每日安排早课、晚课、禅修课程,要求僧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戒律,培养威仪与定力;三是邀请海内外高僧大德及专家学者授课,举办学术研讨会,拓宽学僧的视野与格局,其培养的僧才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爱国爱教,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二是解行并重,既能深入经论,又能注重实修;三是适应时代,善于运用现代弘法方式(如网络、新媒体)传播佛法,能够契合现代众生的根机,成为佛教传承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